韩国男团“门童”近日因曼谷演唱会取消事件深陷舆论漩涡,其后续计划的中国香港演唱会也遭到粉丝与网友的强烈抵制。这场从泰国蔓延至香港的风波,不仅暴露了韩流偶像与粉丝关系的脆弱性,更折射出中韩娱乐产业间复杂的信任危机。
曼谷事件:信任崩塌的导火索
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泰国震感强烈,原定于次日举办的“门童”曼谷演唱会紧急取消。然而,主办方先删除临时公告,待成员返回韩国后才重新发布正式通知,导致大批已抵达曼谷的中国及其他国家粉丝被迫滞留,承担高额机票、酒店费用,甚至面临失联风险。
粉丝的愤怒集中于两点:
1. 沟通失当与责任缺失:公司声明仅强调“艺人安全”,却对粉丝损失避而不谈。成员虽发文呼吁“大家安全回家”,但被批“虚伪”“缺乏担当”。
2. 经济与情感双重打击:部分粉丝因费用无法退款、交通瘫痪而情绪崩溃,在暴雨中滞留数小时,甚至有传言称经纪人抢夺粉丝预约车辆。
事件后,“门童脱粉”“HYBE失职”等话题登上热搜,大量粉丝宣布脱粉,直言“偶像与粉丝从来不是对等关系”。
香港抵制:从曼谷余震到限韩情绪
曼谷事件的余波迅速波及“门童”计划中的中国香港演唱会。网友在社交平台发起联合呼吁,要求取消演出,并嘲讽“来了也没人看”。这一抵制的背后,是多重情绪的叠加:
粉丝经济的信任破裂:曼谷事件暴露了韩娱公司对海外粉丝权益的漠视,香港粉丝担忧重蹈覆辙,“花钱买罪受”成为普遍顾虑。
限韩令的隐形高压:近年中韩文化摩擦加剧,从韩国艺人辱华争议到文化挪用事件,中国网友对韩流抵触情绪升温。此前韩国乐队Say Sue Me北京演出因舆论压力取消,便被视为“限韩令2.0”的征兆。
香港市场的特殊性:香港曾多次因主办方沟通问题取消韩团演出(如INFINITE 2023年演唱会),本地观众对跨国演出的风险更为敏感。
行业反思:韩流光环为何失效?
“门童”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韩流产业模式弊病的集中爆发:
1. 流量至上与责任逃避:韩娱公司为维护商业利益,常以“安全”为由快速切割问题,却忽视对粉丝的基本关怀。这种“救火式公关”在危机中反而加剧矛盾。
2. 文化输出的双刃剑:韩流依靠粉丝经济扩张,但其“高姿态”与“低共情”的态度,尤其在涉及中国市场的争议中(如文化盗窃、艺人言行),不断消耗观众好感。
3. 年轻粉丝的觉醒:新一代观众不再盲目追随偶像,更看重“双向尊重”。曼谷事件中,粉丝自发建立互助文档的行为,既是对官方失职的抗议,亦是对“饭圈自救”的探索。
未来挑战:重建信任或彻底退场?
面对抵制声浪,“门童”香港演唱会的前景岌岌可危。若强行推进,可能面临票房惨淡与口碑反噬;若取消,则坐实“失信”标签。更深层的拷问在于:当韩流的光环因一次次危机褪去,行业是否愿意放下傲慢,真正重构与全球粉丝的对话机制?
从曼谷到香港,从“顶流”到“公敌”,“门童”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韩娱产业在全球化扩张中的矛盾与裂痕。网友的嘲讽“来了也没人看”,不仅是情绪宣泄,更是一记警钟——若无法在流量与责任间找到平衡,失去的将不仅是市场,更是人心。
来源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RSVU796055226YL.html
花猫写作平台拥有一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分享传播正能量的朋友每天与你一起学习成长,在这里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转载请联系花猫说(id:hmshuyouquan)进行授权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