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财富看资讯行情,选东方财富证券一站式开户交易
近日,宇树科技的早期投资人、SevenUp Capital创始人赵楠透露,自2020年以来,宇树的财务报表每年都保持盈利状态,近期其在与王兴兴的一次交流中,对方回应称没有新一轮融资打算。对此,宇树科技市场负责人回应表示,信息属实。《中国经营报》记者就公司业绩及未来发展规划等事采访宇树科技方面,截至发稿,对方尚未回复。
AIGCLINK发起人、微软MVP占冰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宇树和众擎是国内具身智能头部代表性公司,其机器人当前侧重面向C端市场,尤其是宇树初步实现了量产,量产产品的观赏性较强,距离实际商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机遇
业内专家认为,通用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进程在2025年可能迎来关键节点,但能否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需结合技术突破、成本控制、应用场景成熟度及政策环境等多维度分析。
2025年通用机器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有技术突破,叠加产业迭代及政策支持。第一是AI与大模型赋能,多模态大模型(如GPT-4、谷歌RT-2)提升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使其能理解复杂指令并适应动态环境。2023年谷歌推出RT-2模型,实现机器人“看说明书自学新任务”,为通用性奠定基础。
第二是硬件迭代。高精度传感器(3D视觉、触觉反馈)成本下降,执行器(如宇树自研电机、特斯拉Optimus的关节)性能提升。轻量化材料(碳纤维、液态金属)普及,降低机器人重量与能耗。
第三是产业生态成熟。表现为供应链成本下降:激光雷达价格从2016年的数万美元降至2023年的数百美元,电机、芯片等核心部件国产化(如华为昇腾、地平线)进一步压缩成本。
第四是企业布局加速。特斯拉Optimus计划2025年初步量产,目标价格2万美元以下;中国厂商(宇树H1、达闼Cloud Ginger、智元远征A1)聚焦工业与家庭场景,2024—2025年密集发布原型机。
第五是政策与资本推动。比如在中国,“十四五”机器人规划明确支持人形机器人突破环境感知、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在美国,国防部(DARPA)、NASA资助人形机器人用于太空、军事场景。从资本层面来说,2023年全球机器人领域融资超120亿美元,通用机器人占比超30%(PitchBook数据)。
而2025年可能落地的应用场景有工厂柔性生产:人形机器人替代人工进行多品类产品组装、搬运(如特斯拉工厂已测试Optimus拧螺丝、搬运箱子);四足机器人用于狭小空间巡检(如电网、化工厂),2025年渗透率或达15%(麦肯锡预测)。物流仓储:结合AGV+机械臂的复合机器人处理分拣、装卸,替代固定流水线。消费领域(早期探索),家庭服务:初级家务(清洁、递送物品)可能由专用机器人(如扫地机)向通用形态过渡;高端市场或出现“家庭管家”概念产品(如三星Ballie+波士顿动力Atlas结合形态),但2025年仍以展示性应用为主。专业服务领域(试点突破),医疗康复:外骨骼机器人辅助瘫痪患者行走(如傅利叶智能XExo);手术机器人从专用向通用(可切换多种术式)演进。农业与基建领域:野外勘测、高空作业(如桥梁检测)场景逐步开放无人化。
挑战
占冰强认为,2025年机器人大概率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随着空间智能的深入,物理大模型逐步推向市场,机器人结合物理模型将迎来GPT时刻,将使得机器人从原先的需要人培训进化到物理模型培训,这将为机器人进化速度带来质的飞跃,不再受制于人,性能提升未来更多受制于算力供给。
不过,机器人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技术瓶颈。包括长尾问题处理:机器人应对突发情况(如地面突然打滑、儿童闯入工作区域)的可靠性不足,需从99.9%到99.99%的安全冗余提升;复杂操作(如拧瓶盖、折叠衣服)依赖精细触觉反馈,现有技术尚未完全突破。能耗与续航方面,通用机器人功耗普遍超500W,连续工作2小时需配重电池,限制了机器人的移动性。
其次是成本与规模化矛盾。B端接受度方面工业场景要求投资回报周期小于3年,若机器人单价超5万美元,企业采购意愿低;特斯拉Optimus需将成本压至2万美元以下才可能替代低技能劳动力。
再就是C端痛点模糊。家庭场景缺乏“刚需”,消费者对万元级机器人付费意愿弱(对比扫地机千元级定价)。
另外还面临着法规与伦理风险。比如安全认证方面,人形机器人进入公共场所需通过ISO 13482(服务机器人安全标准)认证,各国进度不一;数据隐私(如家庭机器人采集室内信息)可能引发监管争议。就业冲击方面,通用机器人可能取代快递、清洁等岗位,社会接受度需政策引导(如欧盟已讨论机器人税)。
“机器人行业未来有两个走向:To B和To C。第一,To C成熟最大的障碍是机器人的泛化性,这块要等待物理模型成熟才能迎来改观,一旦实现机器人行业将会在2年内席卷所有行业,预计在2027年家庭机器人将会进入大家的生活,就像今天AI已经渗透到内容创作的方方面面。第二,To B场景也有一个很大的机会,当前机器人公司都在寻找场景生态合作伙伴一起做产业落地,围绕产业落地的机器人场景正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对于交付团队而言,有很大的机会可以分到市场一杯羹。”占冰强说。
2025年将是通用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渡年”——工业场景率先落地,消费端仍处在教育用户阶段。关键技术指标(成本、可靠性)可能达到商业化门槛的60%—70%,但全面普及需等到2030年后,AI、材料、能源技术的进一步突破。企业应重点关注工业巡检、物流自动化等变现路径清晰的赛道,谨慎布局消费级通用机器人。
全新妙想投研助理,立即体验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来源网址: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503293359928255.html
花猫写作平台拥有一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分享传播正能量的朋友每天与你一起学习成长,在这里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转载请联系花猫说(id:hmshuyouquan)进行授权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