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年少时,我们向往繁华,追求精彩,喜欢热闹。
中年时,我们向往平淡,追求极简,喜欢独处。
独处不是静止,不是封闭,是从越来越喧嚣的生活中,找回了自己。
这既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成长。
很喜欢一句话:低质量社交,不如高质量独处。
热闹是别人的狂欢,独处是自己的自由。
前些日子,碰到一位中年朋友,抱怨老公沉迷社交。
她曾几次提醒他,你都四五十岁人了,成天花天酒地,没有挣到钱也不着家。
她老公说:“你懂什么?这是、生意场上潜规则的社交,也叫放长线,钓大鱼啊。”
有一天,她爸得了重病,需要一大笔钱治疗。
家里的钱不够给老爸治病,于是就让他找朋友借钱。
他拿起电话打给其中一个朋友,朋友说:不好意思,最近手头紧,没有富裕的钱。
接着,分别给其他三位朋友打了电话。
有的说,刚换了一套大房,付了首付。
有的说,换了一辆跑车,还有一位听说借钱,直接把电话挂了。
此刻她的老公傻傻地站在原地,如梦初醒。
社交的本质是利益互换。
但是,当一个人的能力、地位、资源配不上野心时,盲目社交不如抽出时间来独处思考,提升自己的能力。
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才是当下该做的事。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有句话说得好:庸者沉溺社交,智者独处思考。
在觥筹交错、往来喧嚣的娱乐圈中,陈道明特喜欢独处。
别人都挤破头地制造话题,增加曝光。
他则是除了工作,其余时间都很安静。
一次,他在杨澜的采访里说:“我上酒桌应酬就是煎熬。”
日常生活中,他推掉一些酒席,用来看书、练字、弹琴,享受这种独处的清幽、自在。
平庸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
优秀的人,在独处中成就自我。
虽然我们无法达到高人的境界,但至少可以腾出点时间来独处、思考。
人一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就会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一个人在独处时,能屏除杂念,让心清空,从而产生灵感。
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跟着师傅学了三年琴技,想要精进,但是无法突破自己。
师傅对他说:我没什么能教你的了,带你去见我的师父子春,你向他请教。
于是,师父带俞伯牙来到一处山谷,让在这里等着,自己去去就来。
但是,一连几天,师父都没有回来。
俞伯牙独自在山谷中,以青山绿水为伴,采摘野果为食,与花草虫鸟为友。
内心极静,灵感如泉水般涌现,创作出了《高山流水》《水仙操》等旷世佳作。
当你独处时,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别人不可得的收获。
独处时,清除杂念,方能心无挂碍。
李宗盛的《凡人歌》里唱道:你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
武当派第14代现任掌门钟云龙道长,行走江湖,游历四方。
功成名就成为一代宗师之后,不得不去管理很多俗事杂务。
为了消退这些杂念困扰,专心练武,他在武当山五龙宫背后的悬崖峭壁之中,开凿了一个山洞,叫作云龙洞。
面对危险的悬崖峭壁盘膝打坐,参禅悟道。
放下手头一切事物,静下心来和自己相处,和自然融为一体,凝心会神,排除杂念。
即便是大师,也有杂念,更何况是他人?
只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通过独处磨炼自己的心性。
懂得边走边扔,把杂念扔出去,断了那些可有可无的念想。
独处,让人心灵归于平静,让人清醒。
独处的岁月是一个人是最好的增值期,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也就是你独处的时光。
洞见公众号创始人洞见君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曾在北京一家报社任职,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传统媒体行业逐渐被新媒体所替代。
洞见君辞职回了老家。
当时的他很迷茫,不知道人生方向在哪?
他独自租了一处房子,和家人分开。
每天做的事情主要是看书、锻炼身体,就这样过了三年。
三年独处,他阅读了大量书籍,也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独立思考。
最终成就了现在全网数一数二的新媒体。
真正让你强大的,是在独处中思考,在学习中沉淀。
和别人在一起,总是处于社会状况。
只有在独处时,才能真正发现自己,认清自己,回归真实的自我。
路遥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只身一人到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医院。
在一间会议室改成的工作室里,一住就是四年。
在此期间,他埋头写作,唯一的伙伴就是一只经常吃他馒头的老鼠。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保持着专注。
最终完成的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世界》,一举夺得茅盾文学奖。
真正懂得独处的人,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升和充实自己。
懂得享受独处的人,可以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素,把枯燥的日子过得丰盈。
▼
人到中年,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
有时候难免感到身不由己。
只有修炼内心,让自己平静,才能真正摆脱生活的千疮百孔。
真正有本事的人,学会了与自己和解,让生活慢慢成为曾经期望的样子。
这种人,值得深交。
作者 | 紫翘·清雅竹韵,看阅读,学会治愈自己
图片 | 公众号·公共图片库
花猫写作平台拥有一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分享传播正能量的朋友每天与你一起学习成长,在这里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转载请联系花猫说(id:hmshuyouquan)进行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