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希望与爱人白头偕老,却很少有人愿意去想象,若有一天,其中一人先走,我们该如何过好之后的岁月。可是,这世上充满离别,能将独自一人的岁月活得好一些,是一个人暮年最大的幸福。比如杨绛。杨绛与钱钟书的相遇和相恋,堪比爱情小说中的经典桥段。钱钟书当时已经是清华闻名的才子,两人同是无锡人,皆生于书香门第,家世相当,又同样有才华、有梦想。能够走到一起,仿佛是命中注定。同一个校园内的纸笔传情,最终定下这段姻缘。虽然两人并非父母安排,而是自行相识,但还是在告知父母之后按照当时的习俗“走了流程”,钱钟书的父亲和钱钟书一起来到杨家当面提亲。先是订婚,之后在1935年,两人在苏州举行婚礼,结为伉俪。一同出国留学,他们唯一的孩子钱瑗也在英国牛津出生。1937年,夫妻两人冒着战火回国,一起熬过艰难的岁月,钱钟书更是写下《围城》《谈艺录》《管锥编》等著作,成为当代著名的学者和作家。战争年代,杨绛为了贴补家用,尝试写剧本,却因此大火。可是,她始终认为钱钟书比自己有学问。当钱钟书表示自己也想写东西时,她大力支持,包揽了所有家务。“婚姻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钱钟书笔下的婚姻是这样,但自己的婚姻却并非如此。他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一次,杨绛将自己喜欢的这段话念给钱钟书听,钱钟书回答说:“我和他一样。”留学时钱钟书不会照顾自己,每每惹祸,都要向杨绛求助。她包揽了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平淡与琐碎,却让生活变得更加有滋有味。相依相伴50多年的岁月,对于很多夫妻来说已是很长,杨绛与钱钟书感情再好,也同样有一个人要先走。 更悲伤的是,在钱钟书住院期间,他们的女儿去世了,转年,钱钟书离她而去。87岁的她,似乎已经走到生命尽头,只要悲伤几年,追思几年,时间也就过去了。可是杨绛并没有选择这样的人生,她身体力行地向人们证明着,就算独自一人,也可以有很多事做。她怀着无限的思念写下《我们仨》。整理钱钟书的遗稿,结集出版,还在百岁时出版了《杨绛文集》。她用随时准备离开的心态,平和地迎接每一天,也认真过好每一天,不哀怨失去的曾经,也不执着于未来的精彩。杨绛年轻时身体并不强健,战争年代更是过度透支自己。她能活到105高龄,与她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是分不开的。正是下面这些人生智慧,让她能独自熬过失去女儿和丈夫的苍凉暮年。 人在年轻时可以熬夜,可以拼命加班,就算生活不太规律,也不至于很快倒下。但随着年纪增长,身体逐渐衰弱,与其吃药,坚持规律的生活才是维持健康的关键。杨绛一直坚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少吃油腻,多喝骨汤,保持骨骼硬朗。百岁过后,因为担心在外面跌倒,改为每天在家慢走七千步;很多老人因为上了年纪,活动少了,动一动就觉得累,反而减少活动,导致恶性循环。一个心浮气躁,遇事焦虑的人,很难活得幸福,也很难真正平和。独自一人的生活,她不觉得寂寞,安静写作,平淡度日,就是她的全部快乐。人们恭喜她的作品畅销,她却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杨绛却幽默地回绝了:“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但有的时候,难免想要与人争,其实,过好自己余下不多的日子,才能让自己的晚年更加平静幸福。没有进行装修,也没有昂贵新式的摆设,旧式的桌子和柜子,还有一直陪伴他们一家人的书香。“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都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试图做一件力所不能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我们总有感兴趣的事,无论是什么,它总能帮助我们抵御内心的悲苦。事实上,当我们不再需要照顾孩子,赡养老人,这世上只剩下我们自己,与爱好为伴,就是最好的选择。这个道理,我们在百岁的杨绛身上看到,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看过这本《杨绛:淡定从容,便是优雅》,便读懂了杨绛的悲伤与坚强,也读懂一个老人是要如何度过最终孤独的岁月。我们都会老去,愿你能像杨绛一样,从容赴老,优雅始终。
作者 | 紫翘·陆一
图片 | 紫翘·摄影爱好者投稿 主编 | 诗雨 编辑 | 李江澜
花猫写作平台拥有一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分享传播正能量的朋友每天与你一起学习成长,在这里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转载请联系花猫说(id:hmshuyouquan)进行授权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