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凯目标是做第一名。
作者|赵健
今天上午,智驾科技明星企业地平线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开盘大涨28.2%,市值一度冲破700亿港元。但随后地平线股价回落,但仍然高于发行价。截至午间休市,地平线市值约为558亿港元。
地平线是智能驾驶芯片解决方案领域最大的本土供应商。截至目前,地平线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已获得27家OEM(42个OEM品牌)采用,装备于290款车型。其中,中国十大OEM均已选择地平线的智驾解决方案。
地平线的部分客户,图片来自招股书
数量众多的客户也让地平线成为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收入最高的公司。2021年、2022年、2023年,地平线分别录得收入约人民币4.67亿元、9.06亿元、15.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2.3%,且分别拥有70.9%、69.3%及70.5%的较高且稳定的毛利率。
不过,跟几乎所有的科技创业公司一样,地平线尚未盈利,未来要想盈利仍然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效应。
2024年上半年,地平线在高级辅助驾驶(ADAS)的市场占有率第一次超越了全球称霸十多年之久的Mobileye成为第一;而在更高阶的自动驾驶(AD)市场,地平线目前排在第二位,第一名为英伟达。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曾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过,地平线的目标就是要做第一名。
1.当科学家选择创业
“如果你有超前于市场的愿景与使命,雄心勃勃致力于改变人们的观念与行业现状,并决定用布道的方式影响身边的每个人,那你可能会成为人们眼中的少数派。同时,你也会面临嘲讽与质疑,因为很多时候天才与疯子常常只有一步之遥。”
这是2015年余凯创业时面临的情景。
余凯是国际著名科学家,在计算机工程领域拥有约25年的研发经验。他发表了100多篇论文,被引用达30000次以上,是人工智能领域论文引用率最高的华人学者之一。
2012年回国之前,余凯在德国和美国担任多个关键研发职位,包括西门子中国研究院神经计算部门的高级研究科学家、NEC Laboratories America媒体分析部门主管。ImageNet号称是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奥林匹克,余凯曾经带领NEC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2010年拿过第一届ImageNet的冠军。他也在该期间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担任兼职教师。
2012年余凯回国加入百度,负责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他代表百度与谷歌、微软和DeepMind四家公司秘密竞拍了图灵奖得主、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弗里·辛顿与其两位两位学生(其中一位是前OpenAI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茨克维)成立的AI公司。
百度虽然没有竞拍成功,但也意识到了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不久后百度成立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余凯担任常务副院长,并在2013年牵头发起了中国首个自动驾驶项目。
但做着做着,余凯感觉在软件算法与整车之间有一个东西是缺失的,那就是芯片。余凯当时思考,人工智能真正要发生革命性的力量,撬动它的点不在软件,而在新的处理器架构。底层的计算效率跟功耗不够,上层再怎么努力都没用。
想明白这件事以后,余凯就决定自己出来创业了。2015年,余凯出走百度成立地平线,在业内第一个提出从软件领域做芯片。算法背景的团队出来做芯片,让很多投资人看不懂,甚至有投资人直言:你做芯片是一个特别烂的事情。
尽管是当时的少数派,但余凯仍然笃信自己看到的未来。2017年他曾对「甲子光年」总结:“未来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是一个illusion,你要把脑袋里那些悲观的东西全关掉,坚定地相信一个非常大的未来,要不然真跨不过去。”
地平线成立的第二年,市场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谷歌宣布要做TPU,很多AI芯片创业公司也纷纷涌现。AI芯片从一个冷门赛道变成了热门赛道,而地平线跑在了最前面。
2.卖出第一套智驾系统背后
地平线成立后的第一笔天使轮融资非常顺利。
作为地平线的首轮投资人之一,高瓴创始合伙人李良表示:“种子阶段投资就是投人。余凯的科研和工程能力非常强,他在百度、在NEC的经历都证明这一点,包括他在深度学习领域的造诣和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
高瓴在地平线组建团队之前就认识余凯,很快做出投资决定,并介绍了更多投资人入场,比如五源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
地平线最开始的业务线有两条,一是智能驾驶,二是AIoT。余凯当时表示,地平线有高酷炫的技术,但要找到实实在在的场景去做实实在在的事,并且非常希望能深入实体产业,用地平线的智能模组满足产业升级需求。
在早期阶段,地平线左突右冲,寻找商业化的路径。
在智能驾驶领域,地平线给很多做自动驾驶的汽车厂家提供芯片。由于早期产品不够标准化,地平线不得不提供很多贴身服务。这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余凯曾回忆:“一趟一趟往美国飞,天天和厂家混在一起熬夜调东西。后来连他们员工的足球队,我们的工程师都成为其中一员了。”
在AIoT领域,高瓴帮助地平线对接了美的、百丽等客户。地平线用一年时间推出了量产的嵌入式智能模组,很快就用于美的的产品。地平线还与百丽合作,探索在智慧零售的落地场景。
2018-2019年,由于技术标准、法规的迟迟未明,以及市场对于自动驾驶大规模落地期待的未实现等各种因素叠加,自动驾驶行业跌入低潮期。当时很多投资人都觉得看不到未来,企业融资普遍非常艰难。
为了把资源聚焦核心业务,地平线在2019年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聚焦汽车主航道,主动收缩AIoT业务,仅保留了机器人相关的业务线。这条机器人业务线在2024年从地平线独立拆分,成立了地瓜机器人。
这次AIoT业务收缩实际上也是地平线走向正轨的分水岭。余凯打碎了原先的科学家身份,真正从一个创业者视角取舍、重建。这也是一个很朴素的战略,选择最重要的赛道(汽车),押最难的事。如果说之前的AIoT是“九宫格”,离钱近但很分散,不够大,那么汽车战线长、门槛高,一旦进入了主流市场就足够大。
2020年,在地平线融资最困难的时期,高瓴作为老股东坚决出手,领投了地平线的C1轮融资,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李良告诉「甲子光年」:“此阶段行业确实发展不易,但对于地平线,因为高瓴一直深入到企业中去,对企业每个阶段在做什么、每一步的发展方向都有足够的了解和洞察。我们和企业家之间也建立了充分的信任,而并非只是简单的跟着市场up and down。因此虽然行业处于艰难时刻,但高瓴看到的是,地平线实际上花了非常多时间在产品打磨、在客户深耕身上,而并不是说被动的跟着市场一起沉浮。”
从2015年到2020年,地平线花了5年时间卖出了第一套智能驾驶系统。李良表示,看似是花了5年时间,但这个过程中公司一直在和车厂们密切互动,并且在客户中赢得了很大的口碑。
在这个过程中,余凯的沟通能力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李良表示,十多年前余凯的科研能力、工程能力就很强,刚创业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厉害的科学家,但很快发现他不但非常接地气,还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沟通能力极强,这个底层是他有很强的同理心。
比如面对客户时,这种高级的沟通能力让他成了一个“布道者”。地平线创业之初,智能汽车还在非常早期阶段,但传统车厂已经开始焦虑。在这个时期,余凯其实就有意识地去跟大批传统车厂最核心的管理层、以及核心研发团队做沟通,包括成为了像上汽、长安的首席顾问,这个过程让后来地平线受益巨大,之后在推出解决方案那都是非常带着客户问题导向的。
余凯这种强大的沟通能力为地平线5年后的商业化打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2021年,地平线处理硬件交付量达到了第一个100万,2024年达到600万。今天,凭借最早入场积累的优势,地平线今天无论在技术研发、方案量产还是生态建设上,都与后入场的对手们拉开了足够大的差距,成为了今天最大的智驾方案本土供应商。
3.披着芯片外衣的算法公司
科技公司发迹于领先的技术,但技术永远不会构成长期领先的竞争壁垒。在技术之外,独特的商业与业务模式才是企业构建竞争壁垒、扩大市场规模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点上,地平线与其2021年和2022年的第一大客户、2023年的第二大客户理想汽车的合作,就是一个诠释地平线商业策略的代表性案例,总结来说有两点:一是灵活开放的“白盒”技术体系,二是立足于本土市场的技术与服务体系。
理想汽车的第一款车型理想One最早搭载的是Mobileye的芯片。但在2021年,该车型的改款车放弃Mobileye,转向与地平线合作。
理想汽车CEO李想曾在微博解释过这一转变背后的原因:“由于无法满足我们智能驾驶的全栈自研需求(最重要的感知算法是黑盒子),我们在2020年底停止了和Mobileye的合作,开始使用地平线的J3芯片开展智能驾驶的全栈自研。”
而且,地平线对于本土车企极致的技术支持也是外企很难比拟的。李想曾提到,地平线直接涉及理想项目的工程师有数百人,深度负责的工程师加班到深夜十二点也是常态。他对地平线的评价是:“非常满意。不管是研发、测试,地平线都会派专业工程师支持,这跟之前的芯片公司有天壤之别。”
地平线的汽车解决方案分为两部分,一是产品解决方案,二是授权及服务业务。
第一类产品解决方案分为低阶、中阶与高阶三个产品线。低阶产品为主动安全功能Horizon Mono,中阶产品为高速NOA解决方案Horizon Pilot,高阶产品为全场景城市NOA解决方案Horizon SuperDrive。
第二类授权及服务业务产品系列包括算法、专用处理器架构BPU、开发工具链“天工开物”、嵌入式中间件“踏歌”,软件开发平台“艾迪”。
地平线的两种业务模式,图片来自招股书
在这两种模式下,地平线提供从算法、软件、处理硬件到开发工具链的全栈产品的任意组合,客户既可以单独购买芯片,也可以购买芯片+算法的完整解决方案。如果客户认为标准化的产品解决方案仍然无法满足需求,想要通过定制算法的方式“把握灵魂”,地平线还可以授权其算法与软件代码,让客户不必从头开始研发,大大缩短研发进度。甚至如果整车厂有自研芯片的计划,地平线也会通过开放BPU IP授权的方式来提供支持。
根据招股书,2023年地平线产品解决方案的收入为5亿元,收入占比为32.7%;授权及服务业务的收入为9.6亿,占比为62.1%。也就是说,有62.1%的客户没有选择标准化产品,而是选择了代码授权后自研算法的方式,以此来保证“灵魂”的差异化。
地平线与大众汽车的合作就是“授权与服务”业务的代表。2022年10月,地平线与大众旗下智能化软件公司CARIAD成立合资公司酷睿程,从2023年开始向该公司授权高级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相关的算法及软件。2023年,向酷睿程“授权与服务”产生的收入为6.3亿元,占该项收入的65.6%。
地平线通过这种足够灵活且开放的合作模式,来尽可能满足整车厂与Tier1(一级供应商)的方方面面的需求。
余凯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地平线开放、合作、生态的战略,“我们坚定地定位自己为Tier2(二级供应商),以丰富的产品服务行业和行业中的合作伙伴,‘多级开放,全维利他’是我们秉承的理念”。
4.从第二名到第一名
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可以分为低端的高级辅助驾驶(ADAS)与高端的(AD)两个细分市场,地平线是全球唯一一家提供从低阶到高阶的全阶和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
地平线在招股书里引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地平线在高级辅助驾驶(ADAS)市场占有率从为21.3%,仅次于Mobileye屈居第二。但在2024年上半年,地平线在该市场的占有率提升至35.9%,超过Mobileye跃居榜首。
但在高阶智驾市场,地平线仍然排在第二名。根据高工数据,2023年地平线在高阶智驾芯片的市场占有率为36%,英伟达市场占有率为49%。
今天,带有主动安全功能的高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已经广泛量产,并在最新车型中成为标配,渗透率已经超过50%,算是智驾行业的存量市场。而以高速NOA、城市NOA为代表的高阶智驾能力,通过更高的处理能力、更先进的软件和更冗余的系统,将带来巨大的增量市场。
地平线已经在低阶智驾市场做到了第一,下一步自然是冲击高端市场的第一。
今年,地平线发布征程6芯片以及搭载于征程6上的高阶智驾方案Horizon SuperDrive,怀抱着地平线冲击高端市场的野心。在今年8月的地平线高阶智驾技术开放日上,余凯提出:地平线要打造的是全世界范围内“捅破天”的智能驾驶标杆。
据媒体报道,为了投入更多资源在高阶智驾上,去年10月地平线内部针对智驾软件的研发做了战略调整,其将中阶Horizon Pilot的方案全部交由合作伙伴(比如轻舟智航)来做,内部聚焦高阶智驾方案Horizon SuperDrive的研发。Horizon SuperDrive是一款类似于特斯拉FSD的“端到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采用了“世界模型+数据驱动”的交互博弈技术。
在过去几个月里,地平线相继演示了SuperDrive在北京、上海等早晚高峰以及雨天等复杂场景下的自动驾驶表现,全程零接管。在2024年9月的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地平线宣布Horizon SuperDrive已实现国内12城泛化,并将于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全国泛化。预计最快到明年第三季度,我们将看到搭载SuperDrive的量产车上市。
余凯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贝瑞德RalfBrandstaetter一起试乘搭载基于地平线SuperDrive高阶城区智驾系统的ID试验车,图片来自微博
征程6以及Horizon SuperDrive将是地平线冲击高端市场第一名的关键一战。
在三年前的一场发布会上,余凯表达过对市场的判断以及地平线的目标:“智能驾驶芯片的竞争从一开始它就不是嘉定区联赛,也不是海淀区的联赛,而是世界杯的决赛。我们的目标是世界冠军。”
(封面图来源:)
来源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913I380512MLBG.html
花猫写作平台拥有一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分享传播正能量的朋友每天与你一起学习成长,在这里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转载请联系花猫说(id:hmshuyouquan)进行授权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