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enny乔来源|Jenny乔 id Jenny-Qiao-Love自由撰稿人。冷眼看热闹,深度谈人生。你笨算我输。微信公众号:Jenny乔。 这两天,有人问我一个问题:穷人是不是很难有见识。这话把我问倒了。长见识的方法有很多,也确实不便宜。无论是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还是维系一个有价值的圈子,都是钱堆的。可有时候,长见识也容易让人昏头,成了被收割的韭菜。 ”01 前段时间,跟朋友聊天,说起现在的年轻人花钱有多野。 有些人月薪5000,负债3万,一顿日料顶大半个月工资,剩下半个月工资,都花在了明星同款死贵的化妆品上。 好几年攒下的钱,一趟旅游也基本烧光。 就算欲望大于能力,也不要紧,总有人愿意借你钱。
明知“购物靠网贷”的结局都不太好,还是不能阻挡年轻人见识世界的脚步。 两年前,借贷宝发布了一份《“十一”借钱旅行大数据报告》,穷游早已过时,“负游族”盛行,借钱助梦旅行,人均借款金额在6000元左右。 电子产品也是重灾区,不少悲催的故事都这样开头:
“起初只是想买个刚上市的iPhone,一个月还300,完全负担得起。”
买着买着就发现,好东西太多,一时冲动消费,过后很难填坑,用完花呗用借呗,“拆了东墙补西墙”,还不起就分期。 除了生活必备品,还得养“爱好”,潮服、潮鞋、手办、单反,只有走在时尚最前沿,才能活出有见识的样子。
如果你提出“量力而行”的建议,一定被回怼: “用过好的才知道该追求什么。” 所以说,这届年轻人,平时可能会哭穷,但只要说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都不在乎钱。
02 我们常听一句话:见识和格局决定成败。 新生代家长都特别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只要抛出“见世面”这三个字,几乎百发百中,任掏腰包送孩子去各种夏令营,和游学旅游团。 家长很嗨,似乎缓解了一点育儿焦虑,可是孩子的感受未必好。 网上有个故事: 家长利用假期报团带孩子去北京。一周之后回到家,问起孩子的感受。 结果孩子只记得又累又热,还吐槽一番:“以后出去别带我了。” 本以为能借此开阔眼界,但仔细想想,就7天时间,很难让城市对人产生什么影响。 就像那句调侃: “欧洲11国两日游”,除了走马观花,疲惫不已,不会改变什么。 不只是孩子,大人也一样。 偶尔一次的体验与感受,不能让人生得到“升华”。 如果你是个热爱学习的人,对慕课一定不陌生。 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这几年收获了大批拥趸者。 在“慕课中国”上,收录了来自全世界最好大学的 1683 门在线课程。 有人认为,只要参加了这个,相当于每个人都能受到北大教育。 硅谷的投资人吴军教授却说: 在慕课这种形式出现以前,就有无数类在线教育、电视教育。 “读书人还是读书,不读书人还是照样打游戏。” 上几节名校慕课,可以学知识,却替代不了名校的出身。 因为真正想要提高见识,需要浸淫在一个环境之中,长时间耳濡目染,慢慢累积。 不得不说,今天人们了解世界、获取新知的途径有好多种。 百度一下,再配合“抖音”一刷,基本可以全方位、直观地了解一件事,看尽人生百态。 于是,好多人说现在不用看书了,搜索引擎在手,人人是全才。 事实并非如此。 正如作家马伯庸所说: “如果你没有长期浸淫在那个范围里,很多东西你都搜不出来。” “见”很容易,花点钱就能体验。 “识”才真的考验人。 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
03 其实,见识之所以重要,优势之一便是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容易上当受骗。 可不少人还是会轻信,花钱就能长见识,提升层次。 一些商家也正是利用这一点,靠着过度营销与包装,打着“武装你”的旗号,掏空你的钱包。 这两年“颜即正义”的概念很火,却不见谁真能靠脸改变命运。 只有各大整形医院的宣传里,把这件事看得重要且紧急: “早做早美,等攒够钱,人都老了。” 整容的人未必丑,但却坚信,更符合大众审美的脸,是成功的敲门砖,赢得更多喜欢。 于是愿意一睹,不惜借贷整容。 结果,除了深陷套路,负债累累,一无所获,甚至还要面临整容失败的风险。 有人指望自己靠颜值,接触更好的圈子,见识更多。 殊不知,被消费主义洗脑恰恰是一种缺乏见识的表现。 不懂得什么是美,才轻易地被商家话术蒙蔽,为了炒作的“概念”而不是自己实际需求买单。 一次,万达董事长王健林演讲的时候说: 一条腰带卖一千多就奢侈品了? 别听外国人忽悠你,飞机、游艇、高端酒店才是奢侈品。 “好多东西往奢侈品上说,就是忽悠你买它,彰显所谓的地位。” 但现实是,背着名包挤地铁,怎么看都像假的。 大佬不管穿什么看着都很贵。 人并不会因为买了谁的同款就成为谁。 想靠“长见识”逆袭,不如先学点知识,再练点本事。 先动脑,再走心,认识点优秀的人,做全面提升。
04 美国社会学家Herbert Gans曾经做过一个研究。 通过比较波士顿工薪阶层和精英阶层的文化差异,他发现: 工薪阶层只相信自己的亲友,重视熟人关系,对陌生人有一种天然的敌意。 精英阶层的人,则没有那么强烈的亲缘意识,他们很容易跟陌生人合作。 也就是说,见识更多是指一种“打开”的状态,愿意去探索这个世界,结交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人生。 而不是把自己封闭在小世界里,以为自己知道就是最好的。 就像《欢乐颂》中的舒展,说话中英掺杂,拽着各种术语,其实错误百出,贻笑大方。
心理学上有个“达克效应”,说的是那些能力差,认知水平又低的人,很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完全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真正有见识的人,不会秀自己知道多少, 不会为了显示自己有品味,硬凹造型。 他们更懂得尊重和包容,愿意拥抱不同。 好比“路由器”,一直在接收信号,再把所见所闻内化。 曾有人提问:文化到底是什么? “文化是你学过的一切知识忘掉之后,留下来的东西。” 其实见识也一样,你可以花钱让自己体验美食、美景、名牌服饰…… 但花钱买不到的那部分,那些已经被内化的体悟,形成了体系的知识,思辨的能力才真正有用。
-END- 作者简介:Jenny乔,北大学霸,常春藤海归,美国纽约州执业律师,职场10万+爆文制造者,多平台签约作家。微信公众号: Jenny乔。花猫写作网拥有一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分享传播正能量的朋友每天与你一起学习成长,在这里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转载请联系花猫说(id:hmshuyouquan)进行授权转载。
花猫写作平台拥有一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分享传播正能量的朋友每天与你一起学习成长,在这里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转载请联系花猫说(id:hmshuyouquan)进行授权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