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经历颇多,曾经穷困潦倒,也就看透世间冷暖,说的都是人间真话,他曾经有这样一句话:
“穷人站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
钩不着亲人骨肉;
富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枪棍棒,
打不散无义宾朋。”
我记得小学时候,我有个亲戚刚刚在政府有了一官半职,一下子好多人去他家认亲戚,门庭若市。
他的女儿当时也是小学生,被母亲教育的极爱炫耀。
跑到我面前说:“我弟弟问我,你爸爸和我爸爸是亲兄弟,为什么我家亲戚那么多,你家就没亲戚,哈哈哈哈哈。”说完仰着脖子看我。
我那会不懂这是炫耀,只是觉得很奇怪。
当时我正在读一本小人书《增广贤文小故事》,其中有个吕蒙正的故事。
吕蒙正穷苦出身,中举之前无人问津,但中举之后,人人都来巴结他,吕蒙正就写了一副对联: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衣禄有指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当是也看了三言二拍,其中很多这些描写市侩小人,趋炎附势的故事,也一直在抨击这种人性丑恶。
我当时心里奇怪,按照书里的说法,这些人都不是真心的,都是过来想得到好处的。
攀亲戚说旧情都是假的,你为什么要为假的东西高兴呢?
我一直都忽略了一个事情,我以为书里说的事情,现实中的人也这么想。
后来才知道,我早期对世界的认识是看书来的,有的人对世界的认识是身边的妈妈和周围的人说给她的。
其实我们一直在不同的世界。
但是后来发现,其实用不着沾沾自喜,也用不着愤世嫉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交换价值。
当官的在退休后发现当初甜言蜜语的人一下子散干净了,有些人很受不了。
穷人觉得因为穷,亲朋好友都不和自己来往,也捶胸顿足。
于是每个人都感叹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导致这样的心理落差其实是自己对外界的期待太高,没把自己和他人放在公平平等的位置看待双方的关系。
在社会学家布劳看来,人和人之间的任何关系和互动,都是一种交换关系。
就看你能不能真正认识到双方关系的本质。
布劳认为,每个人都是要从人际关系中获得报酬的。
报酬分两种,一种是内部报酬,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甚至互相启发学习。
一种是外部报酬,比如物质性的,功利性的交换。
所以,人和人之间要想维持好的关系,不出现误会,就必须认关系的本质,到底是交换感情,还是交换物质。
其实纯粹的经济交换简单的多。
谈生意的时候,人们对自己付出的成本和收入都要仔细的计算,对对方也要认真的考量,还要进行严肃的谈判,签订责任明确的合同。
随处可见的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就很复杂。
因为我们不谈合同,很多人又言不由衷,所以分不清对方到底和你要做什么交换。
我们讨厌虚伪,其实讨厌的是欺骗。
有时候,对方对你百般赞扬恭维,这也是一种报酬。
可是有一天你发现,她赞扬你,并不是真心欣赏你,而是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物质目的,那么这种赞扬就变味了。
其实很多时候,感情报酬和功利性的报酬分的并不清楚。
我和一些长期工作在一起的同事,都形成了比较深的私人感情。
由于知识结构和人生经验相近,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天,互相从对方那里获得了支持和理解。
即使我离开了单位,也一直和以前的一些同事保持着关系。
我们在这段关系中都获得了情感报酬。
但是,毕竟是同事,都处在同一个经济体中,平时难免会有利益关系,会互相帮助,大家都分的很清楚,说的明明白白,所以相处很和谐。
但其实生活中,还有一种让人爱恨交加的复杂关系,就是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之间的交往。
有人说,当自己变强大了,身边都是好人。当自己弱小的时候,身边都是欺负你的人。
确实,如果个人修养没达到自尊自持,不卑不亢。大多数人,在不同人面前的表现也完全不同。
在地位比他高的人面前,永远表现的都是善良,亲和,宽容。
在地位比他低的人面前,也许就肆无忌惮,毫无尊重。
杨绛先生曾在古稀之年,写过一篇散文《隐身衣》。
在她和钱钟书先生看来,卑微是人间的隐身衣。
身处卑微时,世人就对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见而无睹。但只要自己摆得正心态,卑微反而能给人意外之喜。
“身处卑微,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这是杨绛先生写于书中的一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处世智慧。
现实社会中最复杂的关系,莫过于身处高位的人面对的人们的表演。
很多人发现,当自己发达了,突然之间生活中全是知己,似乎谁都能懂你,谁都理解你,谁都支持你。
你说的什么都是对的,你的所有感受都是被重视的。
其实,很多人愿意和地位比他高的人交往,常常用“感情,真正的认同”来掩盖自己想获得利益的功利动机。
所以,身处高位的人很容易被欺骗,他发现身边这么多人似乎都很“真挚”。
可是,当他破产了,退休了,从社会高位上下滑以后,才能发现当初那些和他“肝胆相照”的亲戚朋友,说的那些动听的话原来都是假的。
当初对他的理解和包容都消失了,原来都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的。
随着自己社会地位的丧失,门厅若市变的门可罗雀。
于是,很多人心理承受不住,大叹世态炎凉。
所以,人际关系都是交换价值的,分清楚到底是经济利益交换还是内部情感交换,至关重要。
如果是利益交换,就应该认真鉴别,比较,测算,考核,选择。
如果是情感交换,就应当追求真挚的情感交流。
如果这两种交换交织在一起也一定要分的很清楚。
中国有句俗话,叫亲兄弟明算帐。把感情和利益事先就分清楚,才能换来真正健康的人际关系。
前段时间,我有个朋友见了二十年没见的老同学,面对老同学炫富,他实在忍不住,问人家:“你快乐吗?”
直接惹怒了对方。
事后对我倾诉自己的烦恼,问我该怎么修复和对方的关系。
我对他说:“其实任何人交朋友都是有目的的。只有双方能给对方提供情感关怀,认知启发,物质利益,最少一种。这段关系才值得我们维系。
我们没必要花精力和所有人维系关系。
你和老同学二十年没见了,双方观念相差巨大,也不在一个圈子里,同学时期也没有感情。
他现在也完全不认同你,只是一次饭局偶然碰在一起,你又何必花精力维持你俩的关系呢?
你想,如果某个人根本不在乎你,你低谷时他无动于衷,你成功了他泼冷水,你需要时他袖手旁观,你迷茫时他不提建议。
你为什么还要把他当朋友?
没必要。
所以,看清人际关系中的交换价值,并不是功利的想法,而是事实如此。
如果我对待他人也是这个鸟样,我也没资格要求他人把我当朋友,单方面索取。
既然明确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平时该如何与人交往呢?
其实,促成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两点很重要。
1、好的情感关系也要建立在相应的外部交换上。
比如谈恋爱,认真的人谈恋爱必然是用真心的。
但是也不是对什么人都付出真心,最初都是经过谨慎选择的。
一开始,双方关系还没有那么深,一定要经过互相认识,测量,考察的阶段,觉得适合自己才做选择。
比如,对方的心智能力,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等等。
这个过程是双方的权利,也非常有必要,这个过程是在计算成本和预测能获得情感报酬,是以后是否能形成稳定的情感关系的前提条件。
如果之前没有仔细考量这些方面,以后的情感交流必然也缺乏稳固的基础。
不仅谈恋爱,成年人交朋友也是这个过程。
只有各方面层次相近的人,友情才能长久。
生活已经太累,没有人愿意在不能互相理解的人身上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
2、吸引力
吸引力不是指魅力,而是你预感到对方能给你提供的价值。
任何人际关系都是从吸引力开始的,无论是物质吸引还是情感吸引。
只有发现对方对自己有吸引力,双方才能交往下去。
但吸引力也不是越大越好。
当吸引力过强时,会让对方失去和你交往的意愿。
因为对方会觉得,我可能要付出较大的代价,而且很可能失去我的自主地位,变成两人关系中的依附者,从属者。其实就是放弃自尊。
一般情况下,人们是不愿意放弃自尊去维系一段关系的。
比如很多素人并不愿意真的和大明星做朋友,很多老百姓也并不愿意和高官巨贾走的太近。
人们更愿意平等互惠,以平等的身份获得更大的报酬。
总而言之,人和人之间的任何关系都是在交换价值,包括交换感情,交换思想,交换利益。
这些交换都没错,错的是言不由衷,用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掩盖自己真正的动机。
真正搞砸人际关系的,不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而是坑蒙拐骗,掩盖动机,言行不一,出尔反尔。
《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苏秦第一次游说失败后,一身落魄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给做饭,父母不和他说话。
当他成功后,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
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
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
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
苏秦说:“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在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于是散发千金给亲戚众人。
他已经看透了身边人掩盖的交换动机。
一个看透人际关系的人,一般会掌握自己在关系中的付出维度。
交换认知的,就学习交流;
交换情感的,就真心对待;
交换利益的,就计算清楚。
人只要真心对待真正对自己的好的人,就已足够。
生活已然艰难,人的能量有限,还是把感情交给真爱你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