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关闭

花猫说热搜

思维 教育 情感 金融 职场 财经 管理

广告为用户自主发布,请自行甄别真假。

首页 长文专区 情感美文 引导孩子,提醒自己,建立自我同一性,远离抑郁,实现自 ...

引导孩子,提醒自己,建立自我同一性,远离抑郁,实现自我

猫大俊 2024-9-29 17:41:31 IP:- 中国河北廊坊
真正的自由,就是被人讨厌。——-阿德勒
01、自我觉醒,是抵御悲剧的防线
最近几年,风闻太多的年轻人遇到挫折,中年人遇到中年危机,抗不过去人生的苦难而自杀,原因很多。
我非常痛心,我自己也曾经深陷那样的极度黑暗与痛苦,经历了十几年的血海挣扎,终于走出来了。
我希望我的感受,能给人一些帮助。
其实很多人的一生都会经历或轻或重的痛苦,只有真正觉醒了,清楚而稳固的认识到了自己的追求,信念,情感,才能走进人生的光明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坚定不移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会因为他人评价和不接纳而懊恼,因为自己已经不在乎他人了。
人的真正觉醒,是痛苦中的最后防线。
有了明确的自我,就不会被现实的破碎吞噬。
02、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在心理学的意义上,叫做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一个人认识自己,都有一个过程。
一开始,我们是从别人眼里认识自己的,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反应,评价,让我们觉得自己就是别人说的那样。
这也是心理学家米德的说法,我很认同。
后来逐渐长大了,慢慢意识到别人说的可能不是真的。
出于某种目的,有的人可能在故意贬低你,有的人可能在故意赞美你。
所以,我们会根据自己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来认识自己。

1.jpeg


但是这些认识,所有的依据都是他人,而不是我们自己。
这也和我们生活的文化环境有关。
我们所在的环境,从小接触的世界,就是一个要求你让别人满意的世界,也是一个要求你模仿别人的世界。
学校里,学的都是被灌输的知识,最终学会了什么,由老师来决定。
如果不幸出生在不太智慧的家庭,养育者往往会告诉你:“你只有按照我说的做,才能让人喜欢。”


是的,我们的环境,让人们从小就知道,评价自己的行为和选择通用的标准是:
让人觉得可爱,
受人欢迎,
使人喜欢,
让人尊敬,
使人高兴。
总之,自己要形成什么样子,都是从外界找依据。
人的任何意识都是被培养的,在这样的长期培养下,不可能注意到自己的感受,自己内心的渴望,自己的意愿,完全注意不到自己的内心。

对自我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经历越来越多的事情。
在逐渐丰富的阅历中,慢慢的体会到自己的感情,建立起了自己的信念,发现了自己的人格特质。
真正建立起了明确的自我同一性就是,结合过去和现在,追问过“我是谁?我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
对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对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重大问题, 经过深思熟虑,最终确立起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的目标方向,价值理念。
虽然具体的生活目标会有变化。
但是,他们知道这就是我,目标变化后和变化前都是我,“我”本身没有变。
人一旦清晰的认识了自己,看见了自己,就不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动摇对人生和对自己的信心了。

但是人如何认识自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人在幼年时期,开始有自我意识,这种对自我的认识在青少年时期蓬勃发展。
到最后,能不能成功的形成明确的自我同一性,由很多因素影响。
整个社会氛围是不是鼓励个人主义?还是鼓励集体主义?
社会氛围将决定一个人能感觉到自己是个独立完整的人,不害怕和他人有冲突;
还是决定他是一个集体的一部分,没有个人意志,要和集体保持一致?

幼年以及青少年时期是否成长在宽松民主的家庭里,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事情?
自己的决定是否获得尊重?
如果有幸,就比较容易形成自我同一性。

如果一个人幼年时期,自己的事情全部由家长决定,即使尝试一两次,也被家长驳回。
很快,就不再尝试了,因为害怕家长拒绝,也就没机会经历自己思考选择的过程。很快便将丧失自主自愿选择的能力。
自我同一性将不再发展。

人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独自在内心世界探索,无人可陪伴,往往是孤独的。如果身边没有爱与尊重,将很难进行。
寻找自我,需要耗费巨大的认知成本,远不如听别人的话,跟着别人走,被事情推着走感觉舒服。

但是,如果没经历过这个过程,人将永远无法认清楚自己是谁,将要走向哪里。

在我们的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终其一生没有形成清晰的自我同一性。
往往没有主见,在乎别人的评价,服从别人的意见,随着大流过完一生。
不愿意,也没能力深入思考问题。
往往会崇拜权威,也会迎合社会中的普遍道德规范,争取让自己活成一个大家认可的人。

但是很明显,人群太过复杂,任何人都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期待。
同时,一旦生活中有某些挫折,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的人,像一片随波逐流的叶子,一旦来一个旋涡,就容易被挫折淹没。

寻亲未成,被网络暴力吞噬后自杀的刘学州就是这样。
任何一个遇到中年危机在抑郁中自杀的,青少年时期因为痛苦而自杀的孩子,都有这个问题。


刘学州还小,波折的青少年经历,没人引导他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
当亲身父母拒绝他以后,他便在内心深处有种吞没感,找不到自己了。
一个不被父母接纳的人,如果没经历过痛苦的自我觉醒,将一生都活在痛苦中。
刘学州看不到自己的来处,无法确定自己的存在。仿佛一叶小舟,漂浮在黑暗的大海上。
看不到自己的坐标,也搞不清未来的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
网友的各种攻击更让他风雨飘摇,直接形成大浪吞没了他的生命。

如果他是一个家庭幸福的孩子,有座灯塔照亮他;
或者是一个建立起自我同一性的成年人,自己就是一座根基坚固的灯塔。
任它滔天巨浪,也无法摧毁。

幸运而聪慧的人,可能三十岁左右就建立起了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夯实了自己的人格根基,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走的信心十足,坚定不移。
而笔者本人,是在34岁到36岁之间,不断的追问“我是谁,我是怎么形成的”,经历了重度抑郁,经过不断的思考,最后想清楚的。
有些朋友说,他们是在40多岁建立好的。

是的,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和社会里,早年的教育都不利于我们发展自我同一性。
只有在成年之后,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开始审视自己所在的环境,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才逐渐的分析,辨别那些灌输在脑中的观念。
一点一点的将错误的观念和思维习惯吐出去,扭转过来,最终靠自己建立起一套认知系统。
当这套认知系统建立起来之后,人会前所未有的充满自信,强而有力的抵抗外界的冲击。
才能集中精力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2.jpeg


03、毛姆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索
毛姆在我的文章里多次提到,他是一个一生都在探索人生终极关怀的哲学性作家。
多篇作品里都反应了他的思考。
有一些作品,34岁以前,我看不懂,但是,当我经过几年的艰难探索,找到了自己是谁以后,终于懂得了作品中的意思。
1、《刀锋》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这样讲:
“青春是那么美好,也是如此的迷茫,年轻的你犹如大海上的一叶小舟,真不知会漂向哪个方向;
又似一个旅行者,途中会遇到无数个十字路口,一不小心就走错路,遗憾终生。
人们因为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程度有高低深浅之分,人生目标也五花八门,有的追求升官发财,有的追求“真理”,都没有错。
问题是,我们是不是徘徊在迷茫中?

《刀锋》的主人拉里,就经历了寻找真理的过程,其实,他也同时找到了自我。
拉里本来有很好的前程,他和他的女友伊莎贝尔彼此相爱。
女友很美,两家的家境都很富裕,没有任何因素能妨碍他俩结婚,过上幸福的日子。
本来拉里对生活没多少思考,但去法国参战回来后就变了,变得迷茫,也逐渐拖延婚期,直至解除,他不想再像以前一样被安排的活下去了。
他当空军时,看到自己的好朋友,为了救他,壮烈牺牲了。
他对自己的未婚妻说:
“这种心情很难用语言表达。我会问自己,走别人所走的路,随遇而安,是不是更好些呢?
就在此时,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一个人,刚刚还生机勃勃,转眼便命赴阴间。
生活就是如此残酷,如此缺乏意义。
你不禁要问,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价值在哪里?难道人生是一种愚蠢,盲目,悲惨的过程吗?”
这是拉里第一次审视生活,寻找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此时的他,像一个梦游的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突然醒来,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于是他在寻找某个东西,但是他也说不清是什么。
心中充满块垒和困惑,他想,可能到巴黎就能解决。
于是他只身前往。

等到伊莎贝尔在巴黎找到拉里的时候,发现他住在一间寒碜的小旅馆里,桌子上放着一本希腊字典。
拉里说,他每天花大量时间看书,八到十个小时,另外去巴黎大学听讲座。法国文学中重要的作品,都读遍了。
女友问他学这些有什么用?
他说:“这一两个月我在读斯宾诺莎的书,不敢说理解得多透彻,但是心里充满了欢乐,就好像乘飞机来到了高山之巅一处辽阔的平原上,周围空无一人,空气清新的犹如芬芳的美酒沁人心脾,我觉得自己就像个极其富有的人。”
女友让他回去,他拒绝了,他说:
“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刚刚迈过了一道门槛,看见一望无际的精神王国展现在我面前,他在向我招手,我急切的想进去瞧瞧。”
拉里就这样,通过阅读和人生经历,不断地在寻找自己的答案。
苦读了两年之后,他又去煤矿当了矿工,而且自己要求下井,选择别人避而不及的危险工种。
之后又去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分别呆了一段时间,最后在印度呆了五年。
了解了东方哲学,也在苦修林住了两年。
几年过去,此时的拉里已经完全不同了,他和他当初的未婚妻已经格格不入,美丽的伊莎贝尔甚至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也不再能理解他的所有行为。
拉里到处游历,读书破万卷,目睹世间万千变化,一直为自己上下求索的目标前进着。

直到最后,他变得内心笃定,当朋友再见到他和他聊天时,发现他基本没有什么手势,异常安静。
他说,他要置身尘世之中,欣赏世间万物,不是欣赏表像,而是欣赏内含的无穷。

当曾经的家人和女友认为拉里已经彻底堕落,朋友劝他不要放弃优裕的家境和金钱。他却只想要一辆出租车。
他希望自己最终在纽约定居,不为别的,只以为那里图书馆多。
他所需生活费用不多,在那里过夜毫不在乎,每日一餐即可果腹。
把要看的地方都去过以后,他将买辆出租车,当一名出租车司机。
当然,朋友以为他疯了,这实在不是他这个阶层出身的人干的事情。
但是拉里笃定的说:“一点也没疯,而且很理智,我的出租车只是我的劳动工具而已,相当于托钵僧的打狗棍和化缘钵。”
于是,经过一番劝说,拉里不为所动,朋友不禁骂他:你是一块又臭又硬的顽石。
拉里也毫不在意。
他没有野心,无意追名逐利,蝇营狗苟成为社会名流,他按照自己选择的道路生活,心安理得,随遇而安。
他无私无欲,严于律己,走的是一条不断自我完善的道路,而不是营造给别人看的假象和面具,他并不在意社会形象。
他毫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也无需他人认可。
岁月在他身上没有留下任何印痕,他一直是个少年。
2、《月亮和六便士》
在《月亮和六便士》里,主人公就是也是这样一个人物。
画家高更有副名作《世界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小说《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其实就是在解释这副画。
本来,主人公是一个和你我一样的普通男人,四十岁了,有份稳定的工作,有妻子,有孩子。
像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按部就班的上学,工作,娶妻生子,如果没有后来的行为,可能就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但是这位名叫斯特里克兰德的男人,放弃了优渥稳定的生活,突然离家出走,在巴黎住了下来,住在了廉价旅馆,生活简朴,环境恶劣,穷困潦倒。
人们都以为他被年轻女子拐走私奔了,其实他是画画去了。
当一个人有了笃定的目标,看清楚所生活的世界后,自我的世界有多么坚固呢?
没有哪本书比《月亮和六便士》里更加精彩了。
当朋友受人之托找到这位离家出走的男人时,想要劝他回家,却被对方的回答震撼的无话可说。
从他们的谈话中即知,斯特里克兰德已经内心明确到,能分得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他人的事。
也能接受所有事实,丝毫不为自己辩护,也丝毫不在乎他人对他的评价。
他的心里,一直想着的,是自己异常清晰的价值观和追求。
当朋友问:你跟她过不下去有什么怨气吗?“
他回答:“没有。”
朋友问:“那就怪了,结婚十七年,对她无可挑剔,就这样离开她,难道不是咄咄怪事吗?”
他回答:“咄咄怪事。”
他也直截了当的承认,他的行为不是普遍行为,人们必然不理解。但是他也不在乎。
朋友责备他:“你可就一点儿人情味也没有了。”
他说:“我说也是。”
完全不在乎朋友的责备。
朋友气急:“你看起来毫不知羞耻。”
他说:“我是不觉得。”
他有一套自己的道德观,不是跟随他人的道德观评价自己的。
朋友没办法,发现对他的道德审判不起作用,于是借用朋友亲人给他施加压力。
“大家都会认为你是一个十足的坏蛋。”
他说:“随他们的便。”
“你分明知道人们都厌恶你,鄙视你,你也不在乎吗?”
他说“不在乎。”

这就是一个已经完全不在意他人评价的人的反应,甚至连解释的兴趣都没有。
朋友还是要想方设法的劝说他回家,觉得他青春已逝,本来是一个证券经纪人,要身份有身份,要地位有地位,有妻子有孩子,在他看来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怎么对方却觉得非常荒谬呢?
斯特里克兰德反复强调自己,只是想画画。
朋友说:”假如你怎么折腾也是一个三流画家,毕竟开始的太晚了,你还会认为画画这事值得你放弃一切吗?“
斯特里克兰德说:”你这个傻瓜。我告诉你我得画画。一个人掉进水里,他以何种姿势有用我是无关紧要的,游泳好坏也无所谓,他不得不挣扎出来,别让自己淹死才是大事。”
是的,来劝说他的人,仍然在用世俗的,外界的社会标准来衡量他的行为。
而斯特里克兰德早就超越了这个层面,他只是内心清晰的知道,自己的信念和感情,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画画。
在自己的意愿和信念面前,外界的所有影响,他人的评价,是否能获得最终的名利都不重要了。

3.jpeg


我对本书中,他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肆意伤害他人不齿。
但是他这种,当自我觉醒后,毫不在意他人评价的心理强度非常理解。
当一个人,不再惧怕他人误解,鄙视,厌恶,不再为了获得他人赞美,才能真正得到自由。
这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结语
人有两次出生,一次是肉体的出生,一次是自我的觉醒。
而一个人只有实现自我的真正觉醒,才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生命。
只可惜,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努力迎合外界标准,他人认可,却没找到自己。
萨特说:他者即地狱。
如果一个人的注意力总是放在他者身上,而非自己内心,那么痛苦便随之而来,自己的一生也就荒废了。
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社会地位,道德规范,人们争先恐后的攀比,炫耀,彼此之间的赞美和否定,无一不是他者。

曾经有人说,我们该如何做到不在乎他人评价呢?真正成熟的心态就是不被他人看法动摇内心吗?
其实,不在乎他人评价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只是有了明确清晰的自我后的外在表现。
而不是事情本质。
就像一辆车在荒野中行驶,当自己毫无方向时,必然会跟着其他人的行动轨迹。
盲目的跟从,不知道前途在那里,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一旦想到可能被队伍甩了,自己就会茫然失措,陷入恐惧和痛苦。

这个时候,强行要求自己不盲从他人是没有意义的。
不跟着眼前的轨迹走,还能往哪里去呢?内心会更加慌张。
真正的做法是,明确的了解自己,通过不断的思考,探索,为自己寻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只有建立起真正的,完整的自己,我们才会有勇气笃定的上路。
这个时候,方向明确,前途光明,他人的轨迹才能真正无关紧要,他人的评价也就无所谓了。
人就真正自由了。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痛苦,这是人生的真相。但是遇到痛苦和挫折时能不能扛过去,尽快走出来呢?
靠自我麻醉,自我安慰,只能是暂时掩盖创口,逃避现实。
只有在自己的航行路上建立一座灯塔,时刻照耀着自己的方向,才能即使遇到惊涛骇浪,人生惨剧,也不至于迷失方向,堕入死亡的黑暗。
而这座灯塔,就是灵魂中清晰而坚固的自我认识。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孙娟的书房」,搜索「SJDSFSJ」即可关注,[阅读原文]。点击右上角关注获取更多资讯!花猫写作网拥有一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分享传播正能量的朋友每天与你一起学习成长,在这里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转载请联系花猫说(id:hmshuyouquan)进行授权转载。
花猫写作平台拥有一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分享传播正能量的朋友每天与你一起学习成长,在这里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转载请联系花猫说(id:hmshuyouquan)进行授权转载。
助推上热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 登录 | 立即注册 |
发帖

83

粉丝关注

2717

主题发布

平台分为三个区域:日更365+书友圈+长文专区,长文专区是针对每篇文章不低于2500字的可读性高的文章而准备;
花猫写作网-让你的每一个文字都有价值!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