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年底了,很快新的一轮年终奖秀又会热烈登场。 大家又开始讨论,谁家的年终奖最多,谁的年终奖最有诚意。 在这热闹的背后,有一群人默默的收拾自己的东西,明年就不会再看见他们来上班了。 他们并没有什么错,只是年纪到了35周岁左右,升职又升不上去,就只好下来了。 职场就是这样,每一步都是up or down。 如果你刚入职场,离35岁还远,看着前辈转身离开的身影,难免会让你对未来产生巨大的迷茫和恐惧。 如果你已经到了35岁左右的,那每一个同事离去的背影,都会让你产生巨大的职业不安全感。 为什么有的人就能轻松度过35岁魔咒,有的人就会被卡死呢? 因为职场本身是有阶段的。 从刚毕业到28岁左右的,是尝试阶段。 这个阶段的核心运作,就是要靠体力置换技术,即通过给上级打杂,学会各种基础职场知识和专业知识,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基础。 从28岁到35岁左右,是成长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依靠学会的技术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最后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 在35岁之后,就进入了积累阶段。因为人的体力会明显下降,不可能再继续熬夜工作。同时家庭琐事、孩子教育也会占据自己很大一部分精力。 这时候就要果断的转变思维,把从原来的拓展技术思维,转变为积累资源思维。 依靠技术获取收入,是无法打破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想要挣得多,就必须干得多。 但依靠资源获取收益,不仅不用担心技术过时导致失业,而且可以打破多重限制,让收入呈现稳定式增长。 这就是打破职场35岁魔咒的核心奥秘。 一般从拓展技术思维,转化为积累资源思维,有以下几个方向:
1、占有市场优质资源 今年的房地产市场明显不太好,各地的房地产中介降薪的降薪,裁员的裁员。 但我一个朋友丝毫没有受影响,因为他几年前就从全国性的房产中介辞职,和老婆一起到上海合开了一家很小房产中介门店。 他的核心思路就是,只吃这一片小区。 为此他主动跟每一个住户搞好关系,平时不仅帮忙照看住户的家中老人和孩子,也会经常参加小区各种活动搞好邻里关系。 所以他现在对每一家住户都很了解,哪家住户有出租或者出售需求,他都了如指掌,大家也愿意通过他牵线搭桥,因为这样比较安全省心。 尽管他可能每月就能出售一套房子,而且房子的佣金只有1%,远低于市场平均价,但一套房子大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他的成本也小啊,所以收益不错。 现在他已经成功占据了这块优质市场资源,其他的中介不可能像他这样深挖住户,那他的生意模式就会非常稳定而且源源不断。 所以, 无论是职场人,还是创业者,你都要想想,自己能不能占据一块优质的市场资源,深耕细作,开花结果都是自然的事了。 2,构建一套社会关系网 如果你暂时没有办法占据市场资源,那也可以考虑从人脉资源着手。 我有一个客户,他公司里有个行政主管,因为年纪大,今年都快60了,所以大家都管他叫老胡头。 我刚开始见的时候有点纳闷,因为客户公司主要是面向年轻人开发游戏的,所以大部分员工都是90后甚至00后。那怎么还要这么一个老头当主管? 后来跟客户一聊才知道,这个老胡头真是不简单。他不仅对整个公司的行政需求了如指掌,关键是拥有不少社会关系。 平时打印机坏了,老胡头一个电话就能找到高手来修,而且价格便宜20%。 消防有问题,他也能在半小时内找人解决。 公司有一次想改建办公室,跟楼管物业商量,怎么说都不行。老胡头上去不到一小时,对方就同意了。 就这么一个人平时在公司里不起眼,但真要出了事,还就他能搞定,方方面面的关系都能拿捏的很好。 最后客户总结一句:公司技术主管辞职,我都不太担心,大不了加钱总能招来人。但老胡头要是打算走,我还真头疼,实在想不出从哪再能找到这么一个人。 确实就是这样啊,你开个公司就知道了,一堆杂七杂八的事,尤其是对外的事,你没点关系还真不好解决,毕竟我们还是一个讲人情的社会。 所以,拥有一个广泛的关系网,也是种实力啊,技术是可复制的,但人脉却不行。 3,占据细分市场 虽然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但是总有各种各样的市场夹缝,值得去占领。 在营销学上叫“利基市场”或者“针尖市场”。 我有一个朋友,原来是一线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主管,到了34岁觉得自己体力不行了,也在北京买不起房,就干脆回到三线城市的老家。 他老家没有什么互联网公司,我以为他的职业生涯就这么搁浅了。 前一段时间跟他聊天,才发现他衍生出一种新的模式。 他老家虽然没有一线城市繁荣,但是他发现老家的饭店特别多,而且生意都挺好。 于是他专门研发针对这些饭店的管理系统,手机和PC端打通的那种。 而且,为了节约成本,他凭借以前的圈子,找了很多人来兼职。 做过系统的就知道,如果行业不一样,每次开发都会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但是如果是一个行业,只需要略加修改,就能卖给下一个客户了。 经济学的说法是:边际收益非常高。 这哥们,就这样迅速打开了当地饭店的市场,稳住了之后,他又去找和老家相似城市,接着去开发,生意做的相当不错。 你看,有些市场虽然狭小,但竞争也少,能占据一块,就足以安身立命。 4,打造个人品牌 如果自己身边实在没什么资源可以积累,那就从打造个人品牌开始,积累自己的名声,将来也会有变现可能。 很多职场人在这方面的意识很弱,不愿意出圈,不愿意表现自己,甚至连微信都不爱加别人的,这就很难建立个人品牌,当你觉得有需要再去做时已经来不及了。 我在500强时的一个同事,以前是做销售的,自己喜欢学习,总结方法论,自己就研发了一门销售的课程。 经常在内部给别人讲,一边讲,一边建设自己的品牌,越讲名气越大,全国各地的机构都邀请他。 讲完课,他会把自己的微信号放在最后, 让大家加他。 那时还没有私域的概念,你说这哥们的思路多超前啊。 反正,就是不停的讲课,发圈,让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觉得金融圈讲销售最好的就是他了。 后来,他也是在500强干烦了,就自己成立了一个工作室,专门去给金融企业讲销售类的课程。 现在在这个领域里名气很大,如果你在大银行工作过,十有八九听过他的课。 你觉得他很牛逼,不就是因为人家知道提前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嘛。 个人品牌就是撬动市场的最佳支撑点啊,要知道,网络化的时代,好的品牌更容易传播。 如果你本身就优秀,却不懂得传播自己,不但浪费了自己的优秀 ,也浪费了这个时代的红利。
5,将工作经验变成产品 上面那位培训师,就是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变成一种可以变现的产品。 其实我们每天接触的工作,很多是有含金量的,只是你日用而不知,外面的人千金而求不得。 自媒体圈挺有名的人,这哥们在私募做了3年,对很多行业都有研究。 后来出来做自媒体,写公众号,把对行业研究都写成大家爱读的内容,成为数一数二的财经公众号。 然后,再把这些研究思路,变成了高价课程,卖了好几千份。 那买课程的基本都是创业者和企业家,这哥们又成立了咨询公司,去做这些人公司的咨询业务。 你看,其实他的核心就是那3年经验,很多人都有,但没人能像他那样,把这种经验变成了产品。 当然,你可能会说自己的行业没那么高端,对别人也没啥价值,怎么变成产品呢? 这还是因为你低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 前两天,我在抖音上看到一个修空调的师傅在卖课,啥内容啊? 就是他多年修空调的笔记,教别人如何修理各种空调,第一期课程就卖了十几万。 就问你服不服?中国的市场真的是太大了,任何一个小的切入点,都拥有巨大的机会。 而现在网络、社交、在线支付都已经很成熟,把自己的经验变成一个知识产品,再去变现会越来越容易。 我在油管上,就看到过各种各样的课程,有的特别小众,但是销量很大,我看中国的知识付费产业也会这么发展。 只是可能和以前有些不同,以前的知识付费,很多都是泛知识,讲概念的比较多,实用性会差点。 我预估,下一波知识付费的增长主要在技能实操上,那些学了马上能用,马上能产生价值的内容会大受欢迎。 所以,每个有点技术的素人,都迎来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说在最后: 马云说过很多不着边际的话,但有一句,我觉得挺靠谱,他说: 一定要在天晴的时候修补屋顶。 因为凡事都要讲“提前量”的,等到乌云压城之时,再去修屋顶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无论你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要提前去做一些准备,打磨一项技能,或者积累一些资源,为几年后的自己做一些铺垫。 这就是此篇小文的核心意思。 李宗盛有句歌词: 等你发现时光是贼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 其实,偷走选择的并不是时光,而是几年前的自己。 -END- 作者简介:良大,投资人,商业顾问。大学时开始各种折腾,卖过贺年卡、摆过带鱼摊、倒腾过服装店。毕业后,开过饭店,当过职业打假人,后来进了500强在总部做管理。有一天,脑袋一热,又出来创业,现在做咨询和培训,空闲时写写文章。 花猫写作网拥有一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分享传播正能量的朋友每天与你一起学习成长,在这里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转载请联系花猫说(id:hmshuyouquan)进行授权转载。
花猫写作平台拥有一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分享传播正能量的朋友每天与你一起学习成长,在这里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转载请联系花猫说(id:hmshuyouquan)进行授权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