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民族认同感,历史归属感很强的民族。所以在我们看来,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传承的皆是中国。 1949年10月,我们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从此之后的70多年,无论我们在经济上,在军事上,在扶贫上,在抗疫上取得多么举世瞩目的成就,美国和西方都选择视而不见。在无视新中国成就的同时,美国和西方最爱做的就是收买公知,造谣抹黑我们的民生与发展成绩。我们切身感受到的改革开放黄金二十年,加入世贸后二十年战略机遇期,美国和西方统统不认。不过在美国官方,甚至与国内互联网上的老一代公知,都公开承认“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十年。 那就是1927~1937年,许多“民国吹”文章里,曾经社会进步,文化灿烂的民国黄金年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民国黄金十年,到底是否名副其实?又最终成就了谁?无论是民国大豪的文章,还是我国上个世纪的经济类论文,都没有“黄金十年”的称谓。“黄金十年”的来历,国民党政府“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盟军太平洋战区总参谋长,美国将军魏德迈提出的。1951年,新中国已经站稳脚跟,并且和美国军队在朝鲜战场进行鏖战。朝鲜战争的损耗和艰苦程度都远超美国政府和国会的预料。于是美国国会许多对新旧中国并不了解的美国议员们,要求“号称第一中国通”的魏德迈将军到国会演讲,介绍中国。魏德迈将军是国民党政府的支持者,当然是美国知名的“民国吹”,于是他在国会演讲中夹带私活,提出1927~1937年“黄金十年”的概念,希望美国国会加大对台湾的支持,从而让敌对的新中国,变回以前的“黄金年代”。 魏德迈对于民国黄金十年的描述是这样的:“1927年至1937年是许多在华许久的英美和各国侨民所公认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中,交通进步了,经济稳定了,学校林立,教育推广,而其他方面,也多有进步的建制。”魏德迈将军的这段话,共有三层意思。首先,民国几十年历史中,确实有几年经济数据发展的不错,可是他特意将“黄金十年”的起点定义为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1927年,终点设在日军全面侵华的1937年。这是想表明国民政府坚决反共之后,打造了盛世,最后是日军的侵华战争结束了国民党盛世。第二层意思,这个盛世的感受,并不是中国底层民众告诉魏德迈的,而是长期待在中国的英美洋大人们的切身感受,他们觉得是“最爽的十年”。第三个层面,从经济数据和社会面貌看,交通,教育,税收确实都有改善。 实话实说,部分经济数据,相比前后二十年的惨状,确实算得上亮眼。后世的经济学家,对1920年~1936年的国民经济进行了测算,最后得出结论,那十几年间,民国的工业资本增长率,年均在10%以上。当时的欧洲强国英国,德国,工业资本增长率都没有我们快。那么我们很容易就会产生一个疑问,连续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为什么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防工业惨遭血洗,没有还手之力呢?因为大家需要明白一个概念,工业资本增长率,不等同于GDP增长率。它反映的仅仅是生产资本的扩张,不代表产出,产能,附加价值的提升。 欧美政府当时已经经历了几次工业革命,而且处在美国大萧条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新增工业资本的扩张就很少。民国的工业资本,集中于“拿来主义”,工业资本的扩张,依托于设备的进口,对国内实际重工业的发展与支撑,几乎为零。民国“黄金十年”的概念,美国人魏德迈提出后,一直被湾湾的学者和内地的“民国吹”奉为圣经,并且不断地在经济数据中寻找佐证。民国那十年,除了修桥铺路上,数据确实过得去,其余的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当时中国的轻工业多半靠一些民族资本家投资。他们将家族几代人的积累,通过进口,换来洋人们的纺织机械,并且利用中国女工的低廉劳动力,很快发展起纺织业和生活日化产业。可哪怕是艰难求生的民族轻工业,依旧遭遇内外双层夹攻。对外,则是日本,欧洲等强国对民国政府的关税依旧有巨大的影响力。三十年代美国的大萧条传递给日本和欧洲列强后,他们联合要求民国政府提高纺织原材料的关税,降低纺织制成品的关税。当时的民族轻工业都只具备来料加工的能力,原材料依靠进口。在进口环节,被国外资本收割,还导致最终产品成本增高。此时再调低日本和欧美的纺织成品的进口关税,形成倾销。最终将民族轻工业挤兑的倒闭如潮。中小轻工业工厂主在国民党配合洋人关税剪刀差的威力下,死光了,最终只剩下面粉大王”、“纺织大王”荣氏兄弟,“火柴大王”、“煤业大王”刘鸿生这样的龙头企业家得以存活。 可哪怕是到了荣氏兄弟,刘鸿生这样的国家级行业龙头,也会面临“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收割。1934年,因为关税差的挤压,荣氏兄弟的无锡申新公司遭遇经济危机,向南京国民政府申请援助。最后没有等来政府的援助,等来的是民国政府实业部长陈公博空手套白狼的吞并。陈公博最后吞并失败,并不是政府法律的干预,而是因为财政部长孔祥熙也看中了荣氏兄弟的资产。 因为两虎相争,熬过一劫的荣氏兄弟,1936年再次遭遇经营困难,这次是已经利用“官商合营”的名义吞并“中国银行”的宋子文,准备利用银行的贷款和发债夺取荣氏兄弟的产业,最后是其他银行家集体反对,才保下了荣氏兄弟的工厂。拿不下荣氏兄弟的轻工业,宋子文又想吞并民国“火柴大王”、“煤业大王”刘鸿生的煤矿。宋子文多次提出与刘鸿生“煤矿合营”,所谓合营,自然是合并之后踢走刘鸿生。刘鸿生最后没办法,只能经人介绍聘请中统陈果夫、陈立夫的人担任总经理,输送大量利益,才保下了煤矿的控制权。民国轻工业的最后“星星之火”,都是这些民族资本在四大家族的夹缝中,寻求平衡,艰难求生传下来的。因为民族轻工业的发展,可以满足四大家族薅羊毛的需求,同时原材料的进口,产成品的出口,也能帮中央政府赚取关税,因此轻工业确实取得了发展。这背后就是民国政府“黄金十年”最大的政绩,也是民国国力衰落工业崩坏的根源,“国家关税”。民国黄金十年社会面貌有所改善,是因为南京政府有钱了,。这个增加的钱,就是“关税自主”换来的。我国自从清政府鸦片战争之后,历次打败仗赔款,一旦赔不上钱,就将关税主导权抵押给洋人。就这样洋人取得了我国关税半个多世纪的主导权。直到民国南京政府,最终在1929年通过谈判,从洋人手中拿回来关税主导权。 可当时的民国政府是畸形的。当时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还掌握在不同军阀控制之下。南京政府与各地军阀的妥协之后,只取得了几项专卖权的税收,其与工业产出的税收,归各地军阀所有。在关税归中央政府,地方发展的税收中央政府拿不到,那这个政府必然是“发展外贸型经济”,讲究快进快出换关税,而不愿意发展投资额巨大,见效慢,中央又收不到税的重工业项目。1930年,南京中央政府将工商部和农矿部合并为“实业部”,宣称要进行宏大硕大远大的“实业建设计划”。并且向地方军阀发布严令,钢铁交通类重点项目,必须有国民政府统一规划。通过史料查询,这个“实业部”成立之后,并没有落实重工业发展规划,而是弄了一些“油料资源整合”,“渔业资源整合”这样的项目。而当时的民国,我们经常在年代剧,抗日剧里,看到“桐油”这个东西,这可是那年代的“硬通货”。实业部就是将桐油生产整合起来,最终交给“买办集团”,进行出口获利。明面上还真不是,1927年国民党的五届二中全会上,除了确立反共的政治路线,在“实业”方面,国民党一致确定要搞一个“中央钢铁厂”,振兴炼钢产业。蒋介石亲自挂帅,多次督办,派出宋子文,孔祥熙多次开会协调。可你让四大家族开会协商搞重工业?重工业捞不到钱,可是国家出资能够中饱私囊呀,于是各方争权夺利,都要拿下这个项目的主导权。结果中央钢铁厂扯皮了七年,到1934年,连院墙都没建,关乎国运的项目就这么被阉割了。1935年,日本人在东北搞得风生水起,南京政府已经有巨大的危机了,蒋介石对军队层面进行改组,成立了“全国资源委员会”,他又多了一个蒋委员长的头衔。这个委员会做了很多“高瞻远瞩”的计划,号称要在三年内,奠定全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和电气化,这五种重工业的基础。结果到1937年,号称中断“民国盛世”的七七事变爆发,这些重工业“奠基计划”两年多依旧停留在纸面上。那么就算没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个“奠基计划”不也是一纸空文么?1927年~1937年,国民党政府发展轻工业捞关税,重工业一塌糊涂,最终在日军侵华战争中毫无还手之力。因为十年的时间,放在国际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并不算长。有可能一段历史周期,国际环境就是不适合发展重工业呢?那么看看那十年的国际环境,恰恰就有一个千年农业国,一朝改命,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工业强国。因为苏联的最后崩溃,很多人喜欢将苏联贬低得一文不值。可是能够一己之力,让整个西方世界恐惧了半个多世纪,至少证明苏联成立初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功。 苏联前几十年的成功,源于二战的胜利。苏联在二战中能够熬过德国,除了因为战斗民族的狠辣与血性,更多的是因为苏联前期积累的“工业基础”。那段日子,也是美国大萧条,传导到西欧各大强国,所有工业国都民生凋敝的十年。那十年,对于欧洲强国,只要有国家肯进口,什么核心技术,什么技术门槛,什么产业封锁,统统不考虑。那十年,只要你肯买,就能得到整个产业的转移,所有的先进技术,成熟的产业工人上门指导。苏联就是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用农业剪刀差反哺工业,攒足了足够的外汇,几乎是将英国的“完整重工业体系”,整个搬到了苏联。 在人类历史上,国际贸易,国际技术转让,国际产业转移,国际科技转移再也没有那十年“没有干扰”“没有门槛”的日子。那段时间,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只想着关税赚容易的钱,赚快钱,根本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国家举国之力的发展规划。一个个民族资本家能够拿出的钱,也就只够从欧美换来一些轻工业的生产设备。同样的十年,历史上最好的工业发展机遇期,苏联从农业国蜕变成国际顶尖工业国,中华民国,靠着西方的产业和资本转移,却只捞到了没有军工生产力的轻工业,这到底是谁的“黄金十年”。有许多“民国吹”,一定会反驳北风。他们还是能够找到“黄金十年”里,民国重工业有所发展的证据的。比如1927年是黄金十年的开始,全国的钢产量是3万吨,可到了1935年钢产量也达到5万吨,八年增长66%。增长率是不错,可那时因为基数太低,八年钢铁产业的产量只增加了2万吨,人均钢产量仅为同样人口爆炸的印度的3.7%。作为对比,经常被人黑的新中国建国初期。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全年钢产量为15.8万吨,三年后的1952年就达到了135万吨,三年翻九倍。 当然,虽然增长率,增长总量都只有新中国建国后的零头,可还是要承认,在“民国黄金十年”,有部分地区的部分资本家,重工业发展的不错,支撑了民国政府表面数据的增长。因为这些重工业发展好的资本,全都来自中国的洋人,尤其是日本人!比如1985年出版的《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中,就介绍1936年,除东北外的全国工矿业中,外国资本占比高达78.4%。如果算上日本控制的“伪满洲国”,中国老工业基地东北呢?数据简直恐怖的不敢看:1936年,就以重工业最核心的铁矿这一项,包含东北,全国99.2%的产出都在日资控制之下。那么大家就能明白,民国那可怜的重工业增长率都是谁贡献的!十几年的重工业发展,为什么在日本侵华时一击即溃!综合了轻工业,重工业,出口服务业等所有产业发展状况,“民国黄金十年”数据上确实堪称亮眼。可是民国政府只赚快钱,只赚容易的钱,贪官污吏收割民族资本,最后换来的是亡国之辱。那十年确实是洋人的“黄金十年”。日本人通过操纵关税,重工业长足发展,轻工业实现倾销,完成了侵华战争的财富积累。英美洋人在国内“买办”的协助下,也从这种畸形的轻工业创汇,重工业靠外资的经济模式中,赚得盆满钵满!民国“黄金十年”,确实是日本人与欧美洋人的黄金十年,却是中华民族的“丧钟十年”!以史为镜,我们才能明白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选择如此艰辛的发展道路,进行如此卓绝的“内外斗争”!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北风雪林」,搜索「beifengxuelin」即可关注,[阅读原文]。点击右上角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花猫写作网拥有一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分享传播正能量的朋友每天与你一起学习成长,在这里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转载请联系花猫说(id:hmshuyouquan)进行授权转载。
花猫写作平台拥有一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分享传播正能量的朋友每天与你一起学习成长,在这里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转载请联系花猫说(id:hmshuyouquan)进行授权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