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在面对改变这一话题时,往往会将“不想要**”设为目标,而不是直接将“想要**”设为目标。
但其实,只有把“想要**”设为目标,才能帮你顺利完成改变。
为什么?
可以通过一个游戏感受一下。
现在,请你在脑海中想象一头红色的大象,越生动具体,越清晰越好。
接下来,请你不要去想这头红色的大象,同时在嘴里也这么说:“不要去想这头红色的大象。”
就在你不断告诉自己不要去想红色大象的时候,这头红色大象是不是一次次的出现在你的头脑中,始终挥之不去?
这就是以“不想要”为目标带来的问题。
现在怎么办?
请你现在,在你的头脑中想象一头毛色金黄的狮子。请你聚精会神的想象那头狮子,想象关于它的一切细节。
这时,出现了什么呢?
之前在你头脑中挥之不去的红色大象,已在悄然间被毛色金黄的狮子取代了。
为什么?
02
关于改变,我一直有个观点,那就是思维和行为都不存在真空,它们一定是动态平衡的,所以永远都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状态。
这是什么意思?
比如:你决定从今天开始,每晚八点后都不玩手机,这是一个“不想要”的目标。
但是,如果你不玩手机,那每晚八点后你又要做什么呢,毕竟你需要通过做其它事来填充玩手机被拿掉后的时间,这时你的行动也许会从玩手机变成了玩电脑,或者玩ipad。
既然我们的思维和行为都不存在真空,那么当你从这个空间中拿走一些东西的时候,一定会有其他东西被补充进去,这些重新填充进去的东西也许会跟之前一样“坏”,也许还会更坏。
这个空,肯定会被填满,但未必是被好东西填满的。
所以,如果你想获得好的改变,那你就要首先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以“想要”为目标去代替“不想要”的目标。
而这个“想要”的东西与原来“不想要**”的东西必须是不兼容的,只有这样,好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才能把不好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彻底替换掉。
03
具体怎么做?
如果你想改变的是某个行为习惯,比如,你希望从今天起,每晚八点后不玩手机。
那么现在,你就可以把自己的目标调整为:每晚八点出门跑步或是阅读书籍,并完成思维导图。
因为出门跑步和阅读读书的行为,与玩手机是无法同时进行的。这种无法同时进行的行为,彼此之间就是一种不兼容的替代关系。
那么,如果你想改变的是某个思维方式呢?
比如:如果你的思维方式常常是非常悲观的,那么你就不能用“我不想要这么悲观的看问题”来做改变的目标。
相反,你应该用“我想要乐观积极的视角来看问题”作为改变目标。
只有这样,你之前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才会被你想要的东西自然而然的替换掉。
因为,我们的行为和思维都不存在真空。
04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如果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又该怎么办呢?
最简单的办法是:反义词目标法。
比如,消极的反义词是积极。
把“我不想要自己这么消极”,变成“我想要自己积极起来。”
比如,颓废的反义词是上进。
把“我不想要自己继续颓废下去”,变成“我想要自己上进。”
通过反义词目标法,你可以把“不想要”转变为“想要”。
接下来,你还需要把“想要”的东西变成非常具体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模式。而不是让你的“想要”停留在积极、上进之类非常宽泛的词语上。
比如:我们刚才说要每晚八点后出去跑步,就是非常具体的“想要”。
而“我想用乐观积极的视角来看问题”这个目标,就不够具体化,接下来你还需要对它进行具体化。
比如,把它具体化为“我想在每次看问题时,都能从不同角度想出三个更乐观的视角。”
具体怎么做,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如何避免陷入负面思维?》
当你在生活和工作中,“想要”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多的时候,原来那些“不想要”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就会变得越来越少,并最终接近微不足道。
这就像是一杯水中有一滴墨汁,而当你不断往水杯里加水时,水会再次变得清澈起来,这滴墨汁也会消失不见。
最后的话
当你想要做出改变时,不要以“不想要”做目标,而要以“想要”做目标。
如果说“不想要”是做减法的话,那么“想要”就是做加法。
真正的改变,需要做的是加法,而不是减法。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