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严打校外培训,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禁止未成年人追星应援,打赏。 这套政策的组合拳,相当于把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明明白白。今天,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终于从校外培训,迈入校内“基础教育”。新规一:任何九年义务学校不允许任何理由开设“重点班”,这算是二十年前就有的政策。 新规二:任何校内考试,不允许排名,不允许公示成绩,不允许在家长群发布成绩,“考试不允许排名”是多年老政策,这次新规对执行细则进行了更细化的要求。 新规三:小学一二年级不允许纸笔考试,小学阶段只允许一次期末考试,中小学严禁周考月考多校联考,初三年级允许一次模拟考试。当教育改革从“禁止考试排名”发展到“禁止考试”,许多家长感到茫然,甚至有点恐慌。“教育压力过大”,“急需国家重拳教育改革”不是我们这一代家长的“集体呼声”么?大家在茫然甚至恐慌之余,不妨回忆一下,我们那些年的素质教育,以及游戏禁令。1985年,被称作中国经济的“腾飞之年”,也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推出许多重磅改革措施的一年。1985年5月,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邓公第一次提出教育与全民素质之间的关系。1994年6月,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各地要抓素质教育改革试验区。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国家开始加大力度推进“减负”以及修改基础课纲。2001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以我们这一代85后,90后家长,刚好完整经历了上一轮的“减负”与素质教育。当年我们的家长,许多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上一代人,并不明白“全面减负”与素质教育的内在逻辑。当年的家长,也没有自媒体,也不会理解“阶级固化”,“人才流动”这些概念。其实当年推行“全面减负”的底层逻辑,就是大学数量以及每年招生数量“严重不足”。高考录取人数就那么多,可是每年高考的学生都在增加,所有学生加重学业负担,高考依旧只录取那么多人,这一矛盾无法解决。因此在“全员加负”和“全员减负”结果一样的情况下,国家当然选择“全员减负”。那么90年代末到世纪初的这一轮“教育内卷”,最后是不是通过“全面减负”解决的呢?并不是,而是依靠至今都有些争议的政策~~“教育产业化”。高校产业化带来的高校数量与招生人数大范围增加,最终缓解了一代人的“学历焦虑”。与素质教育和减负并行的,其实还有游戏禁令与娱乐圈整顿。大家可能不敢相信,我国在90年代就明文禁止,任何公司生产和销售“游戏机”,以避免毒害未成年人。就是在这条禁令背景下,我们一代人的“学习机”时代开启了。北风小时候一直都羡慕邻居和亲戚家的孩子,有学习机可以玩。在我六年级的时候,总算因为一次数学满分,让父亲奖励了一台“学习机”。在娱乐圈有一个梗,说是成龙代言的许多品牌都倒闭了,其中就有学习机品牌。这背后其实是“国家政策”在“打补丁”,将“学习机”也列入了“游戏封禁”的范畴。可是封禁了“学习机”,也没有让“游戏”从未成年的生活中退出,而是“水货”“行货”游戏机,一直通过非正常市场,在全国售卖。进入新世纪之后,日本与欧美游戏机厂家统计,“明令禁止游戏机生产销售”的我国,吞下了全球25%的游戏机市场。进入本世纪初,我国对游戏机以及游戏机运行场所的封禁,加速了“游戏的迭代升级”。电脑游戏以及网吧产业,借助“互联网科技暂时没有禁令”的东风,快速发展,很快就取代了线下游戏机的市场份额。我国直到2014年才全面取消“不得生产销售游戏机”的禁令,而此时的游戏,早就从电脑游戏时代,进入了“全民手游”时代。在世纪初的那一轮“教育”“游戏”“娱乐圈”的联合政策组合拳中,“娱乐圈整顿”同样风声鹤唳。首先是国家以“带坏青少年”之名,封禁了“古惑仔系列电影”以及“赌片”的合法播放渠道。接下来,颁布了“限制古装令”,“限制长剧令”,以至于那段时间引入的TVB剧集,都是把40~60集的长剧,拆分成2~3部剧集连续播出。以“影响社会风气”为由,颁布了“黄金档禁止犯罪刑侦剧”的禁令,直到现在,纯“涉案剧”依旧只能在非黄金档播出。当年我国青少年“崇拜偶像”的气氛一点都不比现在要弱。为了应对日韩偶像与台偶冲击,我国先是禁播了“流星花园”。结果发现无法禁止日韩偶像与台偶圈粉,国内开始“堵不如疏”,自己创造偶像来应对韩流与台偶。2004年的湖南卫视,凭借《超级女声》首开国内选秀节目先河,开启“国产自制偶像时代”。 2005年的《超级女声》,因为有风格“中性”,舞台表现较有张力的李宇春,还有嗓音独树一帜的周笔畅,张靓颖,吸引了全国无数青少年粉丝。 当年开启的“手机短信投票定排名”的模式,在国内首创“粉丝打投”。当年许多未成年学生用周边亲朋好友的手机疯狂投票,已经引发极大的“社会争议”。也是从2005年开始,各大卫视开始“批量生产偶像”,通过与“韩国偶像经纪公司合作”,甚至反向输出中国偶像。回望二十年前的“影响一代人”的教育,游戏,娱乐圈综合改革,当年被认为“被带坏”,“会垮掉”的一代人,是不是真被这些摧毁了呢?当年“僧多粥少”的教育困境,真的是被“减负”给缓解的么?有许多人会疑惑:如果二十年前的“教育内卷”是通过“高校产业化扩招”解决的。如今面对教育资源不充分不平衡,继续增加优秀大学,继续扩招不就行了?当年的高校产业化扩招只是表象,这一政策背后有二十年前的三重经济逻辑。第一重,资本投资高校产业化,有足够的资本,有这个钱投入。第二重,是高校产业化,能从这些学生身上赚到钱,进入良性循环。为什么能赚到钱?因为二十年前的经济环境,让上一辈打工人撸起袖子,一家人供得起一个高材生。当时的社会氛围,也有“一家努力,供养一个大学生”的舆论环境。第三重,就是我国新加入WTO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以及高端人才的需求,都是供不应求的。对比今年,希望投资教育,收割韭菜的“资本”,这一条件依旧存在,而且实力更加雄厚。可是这些资本也发现了我国高端教育的“饱和状态”,他们的投资开始不断下沉,开始入侵“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育”。批量化,资本化的“校外培训”,已经不是基础教育的补充,而是要求所有孩子“要上两所学校”。在国家已经投入巨大资金进行“义务教育”的背景下,校外培训资本却用“高薪挖教师”“超前教育”的方式,让孩子把九年义务教育“上两遍”,造成巨大的资本浪费,同时造成青少年智慧与精力的浪费。那么是否能够引导这些资本参与到“高校产业化”领域,进行大学的“再次扩招”呢?如今与二十年前最大的差别,在于全球经济都失去了高增长的动能。我国“风景独好”,也才勉强维持中速增长,不能够为不断新增的“同质过量”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岗位以及较好的待遇。大学扩招,但是“就业无法消化”的恶果,就是将“教育内卷”的焦虑从中小学阶段,往后顺移四年而已。二十年前的“教育资源不充分不平衡”,同龄人口过剩导致的“教育内卷”,最终得以解决,依靠了社会发展的两大铁律。正是这“两大铁律”在最近几年遭遇瓶颈,我们这一轮的“教育内卷”才破局艰难。我们小学教育就接触过这句话,可是许多人将它弱化为“一句口号”。二十年前的“内卷危机”得以解决,是加入WTO,城市化以及互联网科技全面爆发三重叠加的结果。当今中国,只有“科技大爆炸”才能让经济重回高速增长。正是5G,新能源,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概念”,无法支撑经济高速增长,我们才无法为“更多不同类型人才”提供高薪岗位,导致二十年前的“扩招法宝”失效。第二条铁律,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发展来解决。”今年,这样的描述依旧出现在高层会议里,可是相比较“反垄断,重分配,共同富裕”,声量小了许多。“通过发展来解决问题”,本质上是过去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解决问题的延续。为什么当今中国,无法完全依赖这条铁律渡过难关?根源还在于第一条。科学界没有突破,短期内看不到生产力跃升的希望,所以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预判“经济不可能重回高速增长”。有了这样的预判,也就有了另一个结论“接下来发展中的中低速增长,不可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这才是不仅仅中国,全球几乎所有政府都开启“收拾国内资本”,“支持国内左派声音”的阶段。西方国家通过向“国内白左”妥协,用富人增税的模式,想将社会矛盾无限压后。我国则开启“公平先于效率”的时代,通过更好的“分配蛋糕”,通过反垄断与资本监管,弥合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所以当今世界,是科学家没有解决好问题,导致各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问题,交给政治家,经济学家与各国左派知识分子去解决。这样的底层逻辑,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哪个国家哪个政府能够更好地解决“财富分配与贫富差距”问题,哪个国家就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取得“更多的全球发展红利”。这种纯粹靠政府执政能力,经济学家捣鼓虚假繁荣能力来支撑的人类发展模式,必须等到“下一次产业革命”,科学家重新提供“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技术才会结束。只有等来“下一次产业革命”,“新科技大爆炸”,我们才能重回“用发展解决问题”的轨道。到了那个时候,社会发展会重回“效率优先”社会氛围会重新“鼓励牛人”去应用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带人类实现生产力跃升。在那个时代到来之前,我们要学会接受,一代人依靠“公平分配与共同富裕”,来解决生活中的所有“内卷”问题。回望二十年前,我们都经历过“一代人即将垮掉”的恐慌变革,可最终,我们成为全球最昂然的一代。教育改革,游戏禁令,娱乐圈地震,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不止一次!每一次变革,天都没塌下来。每一次变革,都更加天高海阔!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北风雪林」,搜索「beifengxuelin」即可关注,[阅读原文]。点击右上角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花猫写作网拥有一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分享传播正能量的朋友每天与你一起学习成长,在这里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转载请联系花猫说(id:hmshuyouquan)进行授权转载。
花猫写作平台拥有一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分享传播正能量的朋友每天与你一起学习成长,在这里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转载请联系花猫说(id:hmshuyouquan)进行授权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