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杰群
3年前,85后导演殷若昕执导的电影《我的姐姐》引发关注。该片讲述了失去父母的姐姐,在追求个人独立生活还是抚养弟弟的问题上,要作出艰难抉择的故事。
3年后,她的电影《野孩子》上映,取材自“流浪兄弟”真实事件,讲述了一段“小偷”哥哥马亮和“孤儿”弟弟轩轩在流浪生活中相互守护与救赎的故事。
从《我的姐姐》到《野孩子》,这两个故事的人物关系,有无血缘是区别,但内核都绕不开“手足”叙事。茫茫人海里相互依存的个体间的羁绊“线头”,再一次被这位青年女导演细腻找到,牵出来,真实铺展于大银幕上。
“野孩子的生命力在呐喊和奔跑里,希望社会中困境儿童能被看见,让更多人关注到他们的生存状况。”日前,导演殷若昕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
殷若昕很早就看到过关于“流浪兄弟”的新闻报道。
“我相信在很多角落都发生着动人的事情,只是他们没有被看见,这件事情被报道出来,让我知道人与人在身处困境、这么孤独的情况下,还可以结成这样的连接。”
两年前,制片人带着《野孩子》项目找到殷若昕。“我们不约而同地关注了这件事和这个人群。”
殷若昕说,主创希望透过马亮和轩轩关注一群“事实孤儿”“困境儿童”。一方面是站在孩子的视角,揭示他们“抱团取暖”背后的真实情感需求;另一方面也通过原型事件里“往前多做一步”的女警官周佼,关注事件发生以后的一系列变化。
《野孩子》里,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俩”时时刻刻牵动观众的心。
从小被遗弃、靠拾荒度日的少年马亮,在路上偶然“捡”到了8岁男孩轩轩。马亮和轩轩住在废弃游乐场里,马亮为了他口中的“小孩”能吃饱穿暖而去偷窃,尽其所能满足轩轩的每个小心愿,但同时又坚决告诫这个弟弟“不准偷”“长大了别学我”。
殷若昕说,当初看到新闻报道时她在心里反反复复琢磨过,这两个陌生人朝夕生活在一起的关系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我很好奇最初他们是怎么靠近彼此的?怎么就有了一种像是契约的约定,住在了一起?当两个人越来越熟悉以后,他们共同经历了哪些难忘的时刻?”
殷若昕觉得,当人与人相处了一段时间以后,情感的浓度和走向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她很想在电影里展现马亮和轩轩这种非世俗意义上的“家人”关系中,那些难忘的时刻。
《野孩子》中,围绕“要妈妈还是要哥哥”这个问题,是马亮和轩轩之间重要的戏剧冲突点。殷若昕解释,对于小孩来说,妈妈留下的雪花膏以及妈妈留下的回忆始终是温暖的,小孩本能地想要回到“有温度的地方”;而离家多年、居无定所的马亮早已和有温度的家庭隔绝了,因此面对靠近自己的轩轩,马亮潜意识里觉得“你与我是一体的”。
“马亮每次问轩轩说是要妈妈还是要哥哥这个问题,其实他是在对自己提问——他知道他们的关系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家人,他有一天仍然可能会离开这个孩子,或者这个孩子会主动选择离开他,这份陪伴究竟会有多久呢?”
从《再见,少年》《我的姐姐》再到《野孩子》,观众评价殷若昕很擅长用光影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细微情感。
在创作的时候“跟着人物走,跟着情感变化走”,是殷若昕的创作方式。
如故事中人一般,殷若昕被“流浪兄弟”牵引着一路走,自然看见了这两人羁绊加深,也自然触碰到了矛盾,比如彼此都希望对方去完成的要求、愿望。
殷若昕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当主创选定废弃游乐场为兄弟俩居住空间后,他们让演员王俊凯和新人小演员关子勰先进去自由随心感受,选择触动自己的东西。关子勰会对彩色的、亮亮的事物感兴趣,而王俊凯则会被那些具有生机的绿树所吸引。
演员们天然的感知,与故事中人不谋而合。殷若昕说,热爱绿意的马亮,内在是一个“有盼望,有希望”的男孩——如果马亮没有盼望,内心没有留存光明和善意,那么是不会接受轩轩的。
作为颇受好评的青年女导演,殷若昕对电影创作的“女性力量”深有体会,亦葆有期待。
“大家如今在任何职场里都能看到女性的身影,感受到她们的创造力。我很幸运作为导演,用艺术手段来呈现内心所思所想,通过电影媒介和大众沟通。”
殷若昕总结,她的创作生涯里,一直倾向于关注现实生活层面的内容。“我好像有一种很强的动力去不断关注社会里的动态变化,以及人在动态变化里的微妙表现。”(沈杰群)
[ 责编:王营 ]
来源网址:https://wenyi.gmw.cn/2024-09/28/content_37589049.htm
花猫写作平台拥有一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分享传播正能量的朋友每天与你一起学习成长,在这里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转载请联系花猫说(id:hmshuyouquan)进行授权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