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1381回复2 字数 884
IP:- 中国浙江宁波
56 归因偏差 | 大部份时候,我们就是这样骗自己的 归因偏差有两个部分:基本归因偏差 关联性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偏差也就是利己主义,把良好的行为归因于自己,把不好的行为归因于外部情境,或者与他人的品质有关。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扮演,用自己的认知去否定他人行为的人,造成定义谬误,变成误解或者双方产生矛盾,甚至影响自己的情绪,这也是一种惯性思考。 如果换一种思路去思考他人的行为,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遇到的这个问题,你会这样想,噢,也许这个人正在经历了什么事情,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行为发生,更多的是理解和包容,自己的烦躁情绪,马上就会缓解很多。 比如。你的小区大门在东,对面是南北走向的马路,马路上正对着小区有一个人行的过道,没有红绿灯,道比较窄,你每天要去马路对面必须走这个过道。 有的时候司机开车会让行人先走,还会停一会,行人们都认为这个司机的是素质很高;有的开车司机却不会让行人,速度不减还按喇叭,这时行人只能等车开走了有空的时候再过去,有些行人就不高兴了。说开车司机没素质就不害怕,万一碰到了人怎么办?其实站在司机的角度思考并理解对方的举动,哦,可能司机这会儿有啥急事,不想等行人过去,那么你就不烦躁了。 所以有的时候换一种思考方式会让我们的情绪发生转变。 【2】关联性归因偏差。 很多时候我们相信真实的数据,因为真实的数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实这些数据带给我们的也只是有些事情成败的关联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全部,要知道他们之间是一种关联的关系,所以任何一种事物的出现,要学会找到他们的相关性和必然的结果,没有哪一件事情是独立存在的。 比如成功的人士,他们背后肯定有更多的人为他们付出,包括家人朋友等大家的成全,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家里名人的出现必须是三代人努力的结果”。 要学会正确的理解基本归因偏差,关联性归因偏差有以下几点: ①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他人的行为,更多一些换位思考,理解和包容。 ②不要看到或者听到某事就信以为真,要学会找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 ③认真的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存在两种偏差,了解事物背后的底层逻辑,少一些烦躁焦虑,多一些改变,要学会及时修正自己的观点。 |
楼主2021-10-24 22:38:43